第196章 各地反應(一)
咸陽發往各郡地的命令,得益於直道的修築,除個別邊郡二十日以內便都可傳達下去。</p>
僅僅月餘的工夫,九原新立學宮的詔令便傳遍大秦各地。</p>
再配合著之前傳出宮宴上發生的事情,上下都陷入了沸騰。</p>
只不過沸騰之處大為不同。</p>
各地的官吏與學者對於學宮的設立皆是無比歡心。</p>
對於官吏而言,學宮的祭酒由始皇帝擔著,能成為天子門生當是何種的榮耀。</p>
於各地學者而言,多一處學宮不但多了一處百學間交流之地,還讓百學得以留存。</p>
尤其是詔令上還附帶了些咸陽遷往九原的十幾個學者的任命。</p>
這讓各地學者更為之動容,因為能夠學以致用,學說便永遠不會消亡。</p>
大秦各地的黔首能夠沸騰,與學宮和百學無關。</p>
新農具的出現、耕犁的改良、常平倉的修築,讓黔首們知道了黃品這個名字,並且給帶上了偶像光環。</p>
對於粉絲而言,自家偶像越是牛逼越是覺得自豪。</p>
痛打儒學之人不但沒事,還被始皇帝封君與收為假子,黔首們樂得如同自家有了喜事。</p>
而當小道消息傳出絲繒收購價錢的提升也是因為黃品。</p>
各地黔首對黃品更加推崇備至的同時,也知道了九原這個新郡地並非如想象中的那樣是一處險惡之地。</p>
那裡有功勳可取,有更多的耕田可得,為軍為民都受益極大。</p>
再加上黃品從胡地而歸的傳奇經歷,偶像起到的標杆作用被無限放大。</p>
各地黔首們不但相互談論的是黃品與九原,很多剛傅籍不久的黔首甚至是跑到縣庭詢問去九原充當戍卒該是什麼章程。</p>
期望既可獲利,又能成為下一個黃品。</p>
其中最狂熱的就屬與黃品有關聯的陽夏。</p>
不過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想要前往九原的黔首們並非聚在縣庭,而是聚在黃氏新建家廟前的空場。</p>
“黃公,都是陽夏的鄉里,投奔九原您可得給搭個話。”</p>
“陽夏幾氏平日裡可都沒少相互幫襯,黃公可不能忘了我們幾氏。”</p>
“不是以恩相挾,黃氏當年落腳陽夏,我們謝、袁、何、吳幾氏可沒說什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