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朝中之朝
唐末和五代十國的慘痛教訓讓後來的朝代都深刻地領悟到了一個道理:軍隊是猛獸,要牢牢控制好。
趙宋不說,大明開國以來,一旦進入了穩定期,同樣開始對武將進行極大壓制。
這一點尤其體現在糧餉方面屯田的“收”和“支”時的督餉上。
先說屯田。
明初由於人丁不足、田土荒廢、財計艱難,太祖定下了軍屯之制。
邊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這種做法在開國時是既能兼顧邊防又能恢復經濟的,到永樂元年,雖然剛剛經歷靖難之役,當年屯田所得籽粒依舊能多達兩千餘萬石,同年官田民田稅糧是三千餘萬石,可見軍屯成效。
但這一年的數字就是最高值,而且是極高的最高值。
朱常洛也不清楚當年是不是因為靖難之役成功之後,軍隊系統重新分割,再加上朱棣登基大清算,許多抄沒被算入了屯田收入犒賞三軍。
不過朱棣把軍屯該交籽粒糧每畝減半這事是有的。
總體上,洪武二十一年有五百多萬石,洪熙元年有六百多萬石,宣德六年有九百多萬石,足見當時軍屯未壞之時有多少收入。
然後開始壞了。
就是三楊內閣期間,宣德十年衛所軍倉移交地方官府管理。正統二年,軍田只有餘糧歸軍倉,正糧存留地方。嘉靖九年,允許民戶佃種軍田。嘉靖四時二年,屯田事務移交地方官府。
時至今日,整個大明報上來的屯田籽粒只有不到二百萬石。
這是糧食的支配權之爭。
從收的層面,本該是軍戶自留地的軍田,現在都變成了不管誰種只要交籽粒就行的官田。本該是軍隊體系來管的屯田籽粒,現在變成了地方官府來管。
那一次侯先春在朝會上咆哮什麼軍屯荒廢,那可不僅僅是想挑動大明邊軍和地方衛所,還想挑動大明地方文官和鄉紳。
還是那句話:大明如今人丁更多,田土只會開墾出更多而不會少。永樂減半提收屯田籽粒之後,就沒有改過軍屯稅制,消失的幾百萬石屯田籽粒,在地方上是官吏、鄉紳與衛所武官們的共同利益。
朱常洛這是要在“收”這個層面釐清軍隊系統經濟基礎了,而在“支”的層面,為了鉗制軍隊,糧餉發放上有撫按過問,下有戶部專派的督餉郎中或主事進行交割。
但這些都只是籌劃,而不是立即行動,所以先留心詳細的利益關係。
離開之前他站起來說道:“樞密樞密,中樞若不密,事則壞矣。朕把話說在前頭,法無常形,後面具體要如何改,存乎一心罷了。但若是籌劃不密,樞密院中只有軍法!”
“……臣等謹記。”說這些的,是兵部的侍郎、郎中們和太僕寺的文臣們。
目前只有五品以上兵部文臣參與這會議。樞密院之下各堂文臣都會有武職,甚至五軍都督府那改為文職的都督,品級都高得嚇人。
侍郎或者會掛上將來重新定了武職之後的二品武職,還能因功得武銜。五品郎中和太僕寺諸官興許現在搖身一變就在樞密院裡多了個三四品武職,這樞密院體系下的文臣得到的另一份津貼全繫於此。
更重要的是,皇帝相當於要把整個朝堂上文臣們對武臣的壓制限制到樞密院裡來罷了。
是讓大家既有著共同的利益,又只能憑樞密院之中的這部分文臣及皇帝的支持來平衡武臣。
兵權在握,皇帝才不擔心其他問題。
所以在樞密院之中雖然只能平衡武臣,但他們卻又比其餘一房三院裡的文臣更親近皇權。
在京武官的俸祿可是皇帝金花銀直接發,他們的心態因此自然有轉變,也必須要轉變。
微妙的情緒已經在他們心裡流淌了許久,漏洩軍務機密的罪,他們是不敢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