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 作品

第176章、全體眼紅的好位置

“朕實重文教!”

朱常洛坐下之後又起著高調,像是為自己剛才作那個揖註解。

“御極一年多以來,朕常常在想著如何治政。思來想去,朕要讓這大明國泰民安、國富兵強,還是要仰仗臣工們公忠體國、勤勉清廉,仰仗士紳們教化地方、調和紛爭。”

孔尚賢暗自腹誹:你說得好聽!

“但朕也想明白了,這便好比是大學之道。”朱常洛進行著屬於自己的闡述,“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實在太難。朕徳薄,天下不說知所先後、能近道,如今卻是離大道越來越遠了。即便只是要天下遵奉成例,也是群情洶洶,這些都不必諱言。”

孔尚賢又覺得他是不是在陰陽自己。

皇帝徳薄,天下官紳德如何?

“唐太宗《帝範》有云: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夫子也有教誨: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大家聽著皇帝似乎突然要討論學問一般,都靜靜地聽著下文。

“如今讓天下官民只是遵奉成例,終究是中策罷了。這上策,還是要以德、以禮宣教天下。”

朱常洛看著眾人:“兩漢、魏晉、唐宋,皆有太學;而大明開國以來,只兩京有國子監。今朕欲重設之,以上舍為大學,學成即可授職,免於會試;以貢生為中學,可晉升至大學,亦可經會試為貢士;以廕監及各省鄉試副榜為小學,廕監免學資,名列諸省副榜者儘可納微薄學資居太學,學成考滿晉升至中學便可允會試。”

這個重磅的決定一下子震驚了殿中諸人。

相比地方上提高學官的地位,這才是對大明文教和科舉體系的一個重大改變。

而太學的設立,先例都在那裡。

西周時就有太學一詞,只不過那個時候名字不一樣,比如說成均。朝鮮的成均館,就是效仿的古法。

正式的太學在漢時才開始有,最初只設五經博士,學子稱為博士弟子。兩漢鼎盛時,太學生曾多至三萬人。

唐時開始,才以國子監為最高的部門,下面管理著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等各種學校。

宋初開始,就只設國子監。是到了慶曆新政時,才有了新的太學。內捨生免試,宋代也是這麼做的。

現在朱常洛提出了大學、中學、小學的概念,無非還是落腳於那一句“大學之道”,想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上策,讓天下官紳“有恥且格”。

但顯然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想法,包括了各個階段的生員來源。

朱常洛確實早就想過很多了,包括讓朱載堉這個叔祖到京城來。

太學這種老概念被重新用起來,正因為當年它其實更有包容性,其下有許多學科。這個概念既容易被接受,也算得上是大明文教的一個重磅事件,足以向天下官紳表達皇帝重視文教、士紳的態度。

至於朱常洛想在其中微調的東西,在“太學再現”這種級別的事件面前就不算什麼了,那不算注意力的焦點,即便注意到了也不過是“復古”。

復古好啊!雖然皇帝復得有點太古了,但多少算是對“新法”的調和不是?

朱常洛笑著回應他們的眼神:“既復太學,自然也要復太常。可設太常大學士一員,主管天下文教,入內閣。這太學學址,西苑儘可留用!大中小三類太學生,朕樂聞三萬學子讀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