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 作品

第96章、陛下聖明,商人高見(求首訂)(第2頁)

朱常洛沒什麼表示,繼續聽他說。

能把家業做大,除了過去積累的資源,能力自然也不能差。

這些商人也不見得就比在朝文臣們更有見識,無非現在身份稍異、更敢說話罷了。

他還沒說跟漕河有關的事。

王珣低頭看著地毯,繼續說道:“草民等人是這樣想的,於是便大膽謀劃。思來想去,都與漕河有關。幸賴陛下聖君親理財計,草民等才敢想這些,陛下容草民詳稟。”

“好。敢想漕河,朕又高看了你們一眼。賜座,慢慢說。”

王珣激動不已,知道賭對了,立刻磕頭謝恩。

忐忑地坐下來之後,他才理了理思緒,斟酌著說道:“草民先從邊餉說起。陛下,如今九邊餉銀比之嘉靖初年,漲逾五倍。其中固因募兵大增,草民等人多在邊鎮往來,竊以為開中法之廢才是主因。”

朱常洛並沒開口打斷,要給人充分闡述的機會。

不過他說出五倍這個數字,頗為準確。弘治、正統年間,邊餉只有四十萬兩左右;嘉靖初年,也只有六十萬兩左右。

漸漸漲到現在的三百多萬兩,其中除了募兵比例越來越高,還有一條經濟線索。

那便是弘治年間開中法轉為折色法。

“若依開中法,商人解運糧草至邊鎮報中,得了倉鈔;換了鹽引,再到鹽場守支;支了實鹽,才可市易。過去,鹽政是與邊鎮軍務有關的。邊鎮既能多有糧食運抵,便可多給俸糧、少給餉銀;如今則大為不同。草民等既因山海關之事蒙陛下召見,便舉遼東為例。”

“弘治年間,遼東還是本色折色兼收;正德初年,便完全改了折色。”王珣咬了咬牙,還是下定決心說出實情,“弘治年間,遼東一石糧大約是三到五錢銀子;到正德年間,就要至少一兩銀子才買得到;如今,則要二兩多銀子了。嘉靖三十七年、三十八年遼境大水,米價更是漲到了七八兩銀子一石!”

“陛下明鑑:如今諸鎮之中,只有延綏改回本色開中,其餘諸鎮或本折兼有,或盡是折色。邊鎮軍民既眾,糧食運抵益少;糧價漸高,邊卒餉銀既時常欠給、再經盤剝、更難買足口糧,這才時有譁變。而邊防之重,朝廷則不得不漸漸加響。草民等竊以為,只怕再有十年二十年,邊餉還要倍之。”

朱常洛聽完不由得點了點頭,經常往北邊跑的晉商,在這個問題上看得確實非常準。

明末邊防形勢惡化之後,確實邊餉很快飆升到了千萬兩左右的級別。

王珣看到皇帝點頭,得到了鼓勵,繼續大著膽子說道:“而如今邊鎮既已大多折色,這鹽引也就成了關鍵。國初時,只允商民行商報中。陛下曾提到內商,草民便說說佔窩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