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吃薯片 作品

第187章 整它個大件兒

 “這麼多外匯券?”朱琳看著江弦從包裡掏出的一沓鈔票,驚詫不已,“你從哪弄來的?”

 “有個香港導演找我寫劇本,我讓他給我換了點外匯券。”江弦一臉平靜的回答。

 “點?這可不是點了吧。”朱琳細長的手指一張張摩挲過,“這一共有多少錢啊?”

 和人民幣不同,目前的人民幣最大面額是大團結,即10元紙幣,外匯券最大面額是100元,上面畫個長城圖案,所以這一沓外匯券只論厚度,要比人民幣薄不少。

 “一萬六。”江弦一臉淡定。

 “這麼多?”朱琳杏眸眨巴眨巴,歡喜的挽住江弦的脖子,“小江同志,你也太能幹了!”

 外匯券和人民幣名義上等值,一萬六的外匯券,就是一萬六千塊的人民幣,所以江弦現在是妥妥的萬元戶了。

 除去這部分外匯券,人文社把《米》的基礎稿酬也結給了他,15萬5千字的稿子,又是小兩千塊錢。

 “這點兒外匯券正好給你爸媽買點東西,我既然要去伱家裡拜訪,總要提點拿得出手的東西。”

 “呀,不用。”朱琳擺擺手,“外匯券多珍貴啊,這麼難弄,花一張就少一張,你省著點兒用。”

 “咱們該省省,該花花,真要說起來,你不也是你爸你媽珍貴的女兒?我能在這個時候摳門?”江弦以不容置疑的語氣拍板。

 “德性。”

 朱琳怯怯的別過頭去,嘴上雖然這麼說著,心裡還是被江弦這份霸道哄得一陣甜蜜。

 要知道這會兒的主流,可輪不著丈母孃看不起姑爺,大部分都是姑爺瞧不上丈母孃,缸子還有一段子:姑爺上老丈人家去了,到了吃飯的時候,姑爺得坐在上席。

 “得弄臺洗衣機,這玩意洗衣服可比手洗要快得多,省時省力,也不傷手。”

 中國最早的洗衣機,是瀋陽日用電器研究所試製出新中國第一臺洗衣機。

 那會兒還是60年代,洗衣機用於賓館、洗衣店,並沒進入家庭。

 到了70年代,中國開始生產家用洗衣機,洗衣機就開始進入到中國普通百姓家庭,到80年代,中國很快就成了洗衣機制造大國。

 “這就別花外匯券買了,我家有張洗衣機票,你要想買,我去跟我媽要過來,就買臺“小天鵝”吧,還是全自動的呢。”

 1978年,小天鵝就造出了第一臺全自動洗衣機。

 倆人商討了一陣兒想買的東西,朱琳又皺起眉,問出一個關鍵問題,“你能進的去友誼商店麼?”

 友誼商店就是國內專供外匯券消費的地方,是特供商店,這是向老大哥看齊,和他們的“小白樺商店”學來的。

 這會兒老百姓們對於友誼商店的認知,僅停留於討論層面,連裡面長啥樣子都弄不清楚,頂多站門口往裡偷窺兩眼,因為“友誼商店不友誼”,這裡一般不讓國人進,友誼象徵著經濟,只讓老外進,或是華僑、官員,後來才逐漸開放給國人觀賞。

 另外還有個華僑商店,華僑商店可以接待中國人,不過江弦此行自然是去定了友誼商店的。

 “他們管的也不算太嚴。”江弦已經打聽好了,有了主意。

 外匯券的存在,就催生出很多黑市,這自然是非法的,不過還是有一幫“倒爺”冒著風險在弄,因為中間利潤巨大。

 馬x思說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絞首的危險。

 在名義上,外匯券和人民幣等值,但在黑市當中,外匯券要比同樣面值的人民幣高出30%,可見這之間的利潤,足以讓這群人鋌而走險。

 這幫黃牛神通廣大,給換外匯券、人民幣,自然也有辦法把人帶進友誼商店裡,無非花點佣金。

 等到週末,劇組停工,江弦和朱琳一塊兒從車水馬龍的長安街,來到建國門外大街17號的友誼商店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