羈中馬 作品
第二百八十三章 紮紮實實過個節
李龍在詢問了李建國,知道他對於賣魚沒有什麼牴觸後,便每天下十到十二條網,早上早早的牽著馬車去取網,回來擇魚,然後他和李建國去賣魚,梁月梅上工,陶大強拾網。
安排的井井有條。
而且因為提早了時間,李娟和李強兩個還能坐著自行車去上學,還挺開心。
兄弟兩個每天都能進賬幾十塊錢,李建國的思想也慢慢發生了轉變。
一天掙這麼多錢,還掙啥工分啊?
付出的也不過就是起得早些,去市場裡吆喝兩聲而已。
瑪縣的自由市場在石城收費一個星期後也開始收取了攤位費。
和石城老街不同,這邊一開始收攤位費,擺攤的一下子就少了不少。
據李建國回來說,那些不想交錢的,直接就把擺攤的位置往東移,移出了城,在烏伊公路路邊擺了起來。
憑心而論,這攤位管理費其實不高,甚至比石城還要低,一個攤位基本上就是一到三毛錢。
但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別說一毛,就是五分錢,那也是錢,關鍵時刻有大用的。
然而,他們挪了位置,人流量卻並沒有跟過去——畢竟現在的市場已經固定了大半年,從原來的黑市轉過來的。縣城裡的人已經習慣了市場的位置,突然變化之後,雖然那邊的東西便宜,但遠啊。
不是誰都有自行車的。多走一兩公里路,來回要花費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對於早上上班工作的人來說,這時間還不一定耗費得起。
所以大部份人買東西,還是在這邊的市場。
而市場攤位少了,擺攤的交了管理費,賣的東西自然而然的就開始漲價。
“有幾個賣魚的過來找我,想給我說把魚價提上去。”李建國在飯桌上給李龍說,“我沒答理他們。他們那一個個拿著幾公斤十幾公斤魚,提一點就提一點了。我這六七十公斤魚,本身就沒原來小海子魚好吃,提一點價,那指不定就沒人買了。”
“是這個道理。咱們不缺這幾毛管理費,還是按原來的來。”
“好些個老客還說哩,說原來的魚好吃。有些人還記得你和老爹哩。”李建國說著笑了,“我就告訴那些人,我們是一家子的,人家說怪不得老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還真是這樣。我還給他們說,等過段時間我們就送小海子魚了,現在那裡得休息一段時間。”
“的確是得休息一段時間。”李龍說,“其實裡面大魚還不少,就是中等的魚讓咱們逮了不少——馬上該澆冬麥了吧,那之前小海子裡要灌水,到時可能就逮不了多少了。”
這個話題就這麼打住了。雖然大海子的魚賣的沒小海子貴,但量大啊,一次頂得上小海子的兩次,而且李龍也看出來了。大海子四周雖然有好些個村子,但真正實施逮魚賣錢的,也就是自己一個。
每次划著輪胎到裡面下網,感覺那個孤獨啊。
時間一天天過去,很快,中秋團圓節到了。
中秋節這時候還不是法定假日,單獨的話是不放假的。但今年的中秋和國慶合在了一起,是要放假的。
中秋節的頭兩天,家裡就已經開始準備過節的東西了。
“小龍,院牆邊上有我撿來的那些木頭棒子,還有你拉回來不能做傢俱的松木枝子,我捆一起了,還有這盆面,你拿著到後面東莊子去給柴老爺子,你大哥和他家說好了,讓他幫著做鍋盔。”
鍋盔原本是甘陝一代特有的食品,北疆這邊大部分的傳統漢人,在支邊青年來之前,是從甘陝那邊跑過來的,當然還有更遠的,小刀會起義或者跟著左宗棠、林則徐過來的,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甘陝過來的漢人在這裡安了家,不僅帶來了蘭銀官話,也帶來了那邊的特產食物和生活習慣。
柴老爺子做鍋盔在村裡是一絕——柴家原本就是本地老莊戶,建村前就在。他做鍋盔也方法也是比較獨特,扣在一起的平底鍋裡放上和好的面——當然面裡是要加材料的,具體加哪些東西李龍也不清楚。
平底鍋兩個扣在一起放中間,上下各放一個桶,桶裡燒劈柴,因為劈柴耐燒。用上下桶裡的火將平底鍋裡的鍋盔烤熟。
柴老爺子自然也不可能是誰家都幫著做,這得看關係。李建國還是有這個面子的,所以李龍把東西送過去之後,柴老爺子痛快的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