羈中馬 作品
第二百七十八章 莊稼活,這時候可不好乾(第3頁)
下午繼續。
兩天時間,把油葵敲完,接下來就是收隊裡的。
李龍這時就撤出了戰鬥,和陶大強逮魚去了。
不缺這點工分,讓其他人掙吧。
逮了一個星期的魚,隊裡的油葵收完裝袋,盤各家分了,接下來李龍就跟著李建國去收玉米。
掰玉米棒子和收油葵有點像,可以掰完再砍杆子,也可以邊掰邊砍杆子。這回掰回來的玉米就不放在麥場,而是堆在自己家裡了。
一袋袋玉米堆在院子裡棚下面,接下來是比較大的活。
這時候還沒脫玉米粒的機子,純手工脫粒。基本上就是白天晚上都幹。用起子,也就是改錐把玉米棒子剷下來兩溜玉米粒,露出長排缺口,然後就用手把玉米粒搓下來。
通常一天下來,手掌肉厚部分,也就是大魚際那裡會被搓的通紅,甚至搓爛。
但看著玉米粒這麼一堆堆出來,大都是算是自家的糧食,農民們這時候心裡只有喜悅。
哪怕再累,也都是開心的。
五六年後,才有了那種手轉的脫粒小機器,再往後,才有拖拉機帶動的脫粒機——而聯合收割機這時候只能收小麥。得經過好幾代改良之後,才能收玉米、油葵,再往後採機普及,長達二十年的拾大軍才開始沒落。
李龍是紮紮實實的在家裡幹了三天,然後又帶著大強去顧博遠家幹了兩天,算是把兩家的玉米處理完,接下來,他不再打算參加其他農活了。
家裡的閒房子已經不能算閒房子了,堆滿了玉米和油葵還有小麥——小麥是隊裡分給各家的,這需要各家自己磨成面,當然有些人直接磨出好多袋來,省的麻煩,但大多數人家都是直接磨一兩袋,吃完再磨。油葵也是。因為小麥好存,面不好存。
當天晚上,鍋裡煮的是幾樣農家常見的東西。
要放到上一世的席面上,這就叫農家大豐收。
這裡面有掰玉米時後長的嫩玉米。每次掰玉米的時候都能有幾個,有些看著還嫩,但煮過就會感覺有點老。驗證的方法也簡單,不能看著嫩,還要用手掐一下,能輕輕掐出汁水來就是真嫩。
還有從自留菜地新挖的洋芋。大個頭都留下來做菜,小點兒的切起來不順手,就乾脆煮上。
其實孩子們更喜歡把洋芋蛋放在灶下面燒上,冬天的爐子下面放幾個也是很不錯的。
除了玉米和洋芋,還有毛豆——其實也就是黃豆。主要是豆莢上有一層毛,所以叫毛豆。
最後就是大豆——其實是蠶豆,只是李龍所在的村子,黃豆就叫黃豆,蠶豆叫大豆,這稱呼直到很久後,有學生學了回來後,才開始區分。然後村裡有人恍然大悟,自己這麼多年叫錯了;有人就覺得不應該是這樣,明明蠶豆比黃豆大!
扯不清的官司。
這些東西煮在一起難免會串味兒,好在大家基本上都有皮,也不怎麼在意。
屋子裡空間小,而且有點悶,就在院子裡,盛一大盤子出來,就在那裡自己拿著吃,聊著天。
李龍覺得這就挺好。上一世最後那幾年,想找人聊天都很難。坐在一起聊幾句就刷起了手機,各看各的短視頻,聲音都賊大,嘈雜的很,沒意思的很。
“小龍,這家裡的活忙完了,明天你還逮魚嗎?”李建國問。
“再等兩天。過兩天就中秋節了,等到中秋節再開始逮魚,到時賣了魚買些月餅回來。”
這邊中秋節沒那麼多講究,什麼拜月之類,就是一家人一起吃個月餅。那玩意兒李龍不怎麼喜歡吃,太甜,太硬,偶爾吃個棗泥還行。
也不知道現在是不是隻有五仁。
“也好。”李建國點頭,“休息兩天再去。隊裡我聽有人說著,你這幾天不逮魚,咱老爹不在,那幾個逮魚賣魚的一天能多掙幾塊錢哩。”
“嘿嘿,那讓他們再高興幾天。”(本章完)
兩天時間,把油葵敲完,接下來就是收隊裡的。
李龍這時就撤出了戰鬥,和陶大強逮魚去了。
不缺這點工分,讓其他人掙吧。
逮了一個星期的魚,隊裡的油葵收完裝袋,盤各家分了,接下來李龍就跟著李建國去收玉米。
掰玉米棒子和收油葵有點像,可以掰完再砍杆子,也可以邊掰邊砍杆子。這回掰回來的玉米就不放在麥場,而是堆在自己家裡了。
一袋袋玉米堆在院子裡棚下面,接下來是比較大的活。
這時候還沒脫玉米粒的機子,純手工脫粒。基本上就是白天晚上都幹。用起子,也就是改錐把玉米棒子剷下來兩溜玉米粒,露出長排缺口,然後就用手把玉米粒搓下來。
通常一天下來,手掌肉厚部分,也就是大魚際那裡會被搓的通紅,甚至搓爛。
但看著玉米粒這麼一堆堆出來,大都是算是自家的糧食,農民們這時候心裡只有喜悅。
哪怕再累,也都是開心的。
五六年後,才有了那種手轉的脫粒小機器,再往後,才有拖拉機帶動的脫粒機——而聯合收割機這時候只能收小麥。得經過好幾代改良之後,才能收玉米、油葵,再往後採機普及,長達二十年的拾大軍才開始沒落。
李龍是紮紮實實的在家裡幹了三天,然後又帶著大強去顧博遠家幹了兩天,算是把兩家的玉米處理完,接下來,他不再打算參加其他農活了。
家裡的閒房子已經不能算閒房子了,堆滿了玉米和油葵還有小麥——小麥是隊裡分給各家的,這需要各家自己磨成面,當然有些人直接磨出好多袋來,省的麻煩,但大多數人家都是直接磨一兩袋,吃完再磨。油葵也是。因為小麥好存,面不好存。
當天晚上,鍋裡煮的是幾樣農家常見的東西。
要放到上一世的席面上,這就叫農家大豐收。
這裡面有掰玉米時後長的嫩玉米。每次掰玉米的時候都能有幾個,有些看著還嫩,但煮過就會感覺有點老。驗證的方法也簡單,不能看著嫩,還要用手掐一下,能輕輕掐出汁水來就是真嫩。
還有從自留菜地新挖的洋芋。大個頭都留下來做菜,小點兒的切起來不順手,就乾脆煮上。
其實孩子們更喜歡把洋芋蛋放在灶下面燒上,冬天的爐子下面放幾個也是很不錯的。
除了玉米和洋芋,還有毛豆——其實也就是黃豆。主要是豆莢上有一層毛,所以叫毛豆。
最後就是大豆——其實是蠶豆,只是李龍所在的村子,黃豆就叫黃豆,蠶豆叫大豆,這稱呼直到很久後,有學生學了回來後,才開始區分。然後村裡有人恍然大悟,自己這麼多年叫錯了;有人就覺得不應該是這樣,明明蠶豆比黃豆大!
扯不清的官司。
這些東西煮在一起難免會串味兒,好在大家基本上都有皮,也不怎麼在意。
屋子裡空間小,而且有點悶,就在院子裡,盛一大盤子出來,就在那裡自己拿著吃,聊著天。
李龍覺得這就挺好。上一世最後那幾年,想找人聊天都很難。坐在一起聊幾句就刷起了手機,各看各的短視頻,聲音都賊大,嘈雜的很,沒意思的很。
“小龍,這家裡的活忙完了,明天你還逮魚嗎?”李建國問。
“再等兩天。過兩天就中秋節了,等到中秋節再開始逮魚,到時賣了魚買些月餅回來。”
這邊中秋節沒那麼多講究,什麼拜月之類,就是一家人一起吃個月餅。那玩意兒李龍不怎麼喜歡吃,太甜,太硬,偶爾吃個棗泥還行。
也不知道現在是不是隻有五仁。
“也好。”李建國點頭,“休息兩天再去。隊裡我聽有人說著,你這幾天不逮魚,咱老爹不在,那幾個逮魚賣魚的一天能多掙幾塊錢哩。”
“嘿嘿,那讓他們再高興幾天。”(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