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回 風吹雪關山外,一路向北(2)(第2頁)
這趟列車出了山海關以後就更少停了,因為在此前的一站,車上補充了足夠的物資,就是為了預防嚴寒天氣下可能補充不上物資。在瀋陽車站,火車最後一次補充了足夠到達終點站的物資後,就再也不停了。
從列車開動以後,很多學生都很興奮的在車上跑來跑去,畢竟大多數人還是第一次乘坐火車,而且所有人都是第一次坐火車離開家這麼遠,這是一次幾千裡的旅程。他們的興奮是理所當然的,他們看到什麼都稀奇,尤其是那些從未坐過火車的學生們。再怎麼說,他們還都是不到二十歲的孩子,還是十六七歲的青春年華。
學生們在車上一直熱烈地討論著等待他們去開墾的荒蕪的土地,也討論著即將開始的火熱生活,他們在考慮著該如何紮根那些未知的熱土,該如何更好的表現,讓祖國和人民對他們更有信心。兩天多的時間中,竊竊私語和激烈爭論同樣多,而且不時的在擁擠嘈雜的列車裡就發生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多麼豪邁的宣言。
姚蝶衣是最好動的女學生之一,她1950年出生,父母都是工廠的工人。還是孩子時,就聽父母激動的講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小的時候經歷了很多當時的大事件,但是她還小,幾乎沒有感覺的就到了中學。再然後就要上山下鄉了,對於從未坐過火車的人來說,姚蝶衣差不多興奮的兩個晚上沒有睡好覺。上車以後,她跑遍了車上的每一個地方,以她的聰明很快就知道了列車每一個角落都有什麼、都是什麼。就這些,都足夠她的大腦好幾天都安靜不下來,而且還能與同學們討論很久。
陶花雨的心裡卻是另一番感受,她的父親是一個頗有成就的資本家,而且為人非常的謹慎和自律,所以在他的四個孩子中,長子讀了南京軍校,後來在抗日戰爭中戰死在湖南。他的二兒子在學校期間就思想很激進,後來參加了新四軍,也在抗日戰爭中戰死在山東。他的第三個孩子也是一個兒子,老父親著力培養了這個孩子,解放前就讓自己的弟弟帶到美國上學去了。南京解放前夕,他老來得女,有了最小的女兒陶花雨,這也是他唯一的女兒,所以就格外的疼愛。
解放後,因為陶花雨的兩個哥哥都是為國捐軀的,加上父親在抗日戰爭中沒有和日本人合作,而是躲到了鄉下避難,還有解放戰爭時給解放軍送過醫藥和食品,解放後又積極參加私營企業改造,所以安穩的度過了十幾年,而陶花雨也在學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運動隨之而來,陶花雨也漸漸感到了巨大的壓力,更能感受到父母的那份焦慮。所以,她更加小心謹慎,在學校從來不多說話,好在她本來就是個文靜的女孩,所以沒有受到很大的衝擊,反而被慢慢的邊緣化了。
但是,一聲號召就要離開自己熟悉的家鄉與和藹可親的父母,離開她喜歡讀書的學校,離開溫暖的南方,去她在書本上看過了寒冷的北方,帶上簡單的行李,帶上一絲怎麼都甩不掉的惆悵。陶花雨有些傷感,所以從上車開始就一直靜靜的坐著,坐在車窗前,她有一種想透過層巒疊嶂的山水,模糊中看到了家鄉、看到了父母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