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回 童年的蟬聲之二:外爾(2)(第2頁)
我是由姥姥帶大的孩子,所以在潛意識裡我從來不以很壞的標準評判別人,這是姥姥一直教誨我的做人道理,所以我就認為很可能是我的智力在理科學上很有問題。高中分科時我只好選擇了文科,因為我的理科成績實在是太差了。也許是從初二開始的物理學科對我的影響太深,以至於我對學習產生了厭倦,後來也只是讀了箇中專。現在的我倒是非常後悔,但是已經晚了。從前我總是想,我作為一個城市平民的孩子,在懵懂無知的年紀,我那沒有文化的父母是給不了我有用的教誨的,他們對我的教育方式只有一個:毒打。他們異常堅定的相信古人說的那句話“只有棍棒之下才能出孝子”,所以他們要的是孝子,其他的不重要,他們或許根本不需要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孝順,是他們那個認知水平唯一的需求。所以,我長大後始終認為我的沒有前途,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或許是因為我的放鬆,讓我最終成績下降了,這不怨別人,我也在後來人生的幾十年中深刻的反省了。
不說這些了,還是進入我的主題,講一下我在這所中學度過的青少年時光吧。那時的故事,對現在的我仍然具有無法忘懷的情結。
其實初一和初二的時光都很短暫,因為我們還是懵懂無知的孩子,日子很普通,也很無聊,一天一天過的很平凡和簡單。沈老師對我們可能的早戀防範很嚴,所以除了學習我們幾乎一無所知。但是,這對沈老師來說很有成就感,當其他老師都在頭痛的談論班上的某個男生與女生關係曖昧,沈老師從沒有這種疑慮,他很自信自己的班裡這些孩子們只懂得學習,其它的一概不知。
初三的時候,我們班的同學們基本上都進入十五歲,只有三兩個稍大一點的接近十六歲,還有兩三個稍小一點的還不滿十五歲。好像從升入初三開始,我們班的孩子們馬上開竅了。不僅僅是學習上開了竅,全班總成績始終在全年級排第一位置,雖然有幾個像王照全、劉俊這樣不愛學習的同學拖了一點後腿,但是由於絕大多數同學的成績格外出色,所以我們班穩佔整個初中階段的第一名。初三時,我們班更加出色了,幾乎所有學科都有同學佔據第一。
沈老師自然很得意,我們班的德育和學科能這樣突出當然是他的功勞。
雖然初三臨近畢業了,但是每年清明節的掃墓活動仍然是正常舉行,不像現在的初三和高三,到了畢業考的那一年除了上課什麼也不參加。掃墓我們很喜歡,因為那也是一次春遊,是學生時代很少的外出活動之一,有的時候也包一場電影看。當年的課外活動很少,最多的也是在校園裡踢足球和打籃球,但是有這幾項愛好的同學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