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4章 官窯(第2頁)

 

宋青雲示意兩人別爭了,秦浩峰靈巧,就讓秦浩峰下去。秦浩峰揹著雙肩包,下去之前又要了一根繩子,誰知道著繩子,一步步向陡坡

 

當秦浩峰上面下來之後,不由吐了一口氣,抬頭向上面看了一眼,距離地面還真tm深,要不是有繩子,摔下來非得摔出個好歹。秦浩峰站穩之後,並沒有四處亂動,檢查了一下週圍的環境,不大一會就看到掩藏在樹藤後面鏽跡斑斑的大鐵門。

 

秦浩峰走到大門前,此時大門敞開了一半,又看到大門把手上綁著的樹藤,探頭向裡面看了看,黑乎乎的一條走廊,什麼都看不見,全都是一股發黴的味道。

 

“哥和刀疤不會進去了吧?”秦浩峰沒敢往裡面進,在門口琢磨了一會,隨後從身後的揹包中翻出一些吃的喝的,放在了門口,轉身快速向回跑去,抓著繩子開始往上爬。

 

宋青雲等人在上面看著繩子動了,示意大家往上拉,不大一會將秦浩峰拉了上來,秦浩峰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喘著氣。

 

“怎麼樣小峰,

 

“大門,進到裡面去了。”秦浩峰喝了一大口水,“我在門口放了吃的跟喝的,這樣一來,他們要是從裡面出來,第一時間就能發現有人找過他們,會在原地等著。”

 

陳陽拿著海棠瓶在手裡看著,撇口,長頸,長圓腹,花瓣式圈足外撇,通體呈海棠花瓣形,圈足內修內司三個字愕然醒目。

 

修內司官窯,也稱南宋官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宋室南遷後在杭州另立的新窯,遺址即為今天杭州的老虎洞窯址,宋葉真《坦齋筆衡》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緻,油色瑩徹,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

 

修內司官窯燒造時間非常短,胎質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質輕薄、釉層較厚、釉色有粉青、蜜臘黃等色,器型常有盤、碗、碟等,還有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復古的影響,作為宮廷陳設用品;

 

南宋官窯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譜的顏色分,是極淺的藍綠色,但也有以灰色綠色、黃綠色色調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濁性和釉層豐厚的多次釉,在質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

 

而修內司官窯的存世量更是鳳毛麟角。此件海棠瓶器身分量極輕,符合官窯薄胎厚釉典型特徵,而釉色開片亦達到官窯器的極致,紫口鐵足的工藝更是南宋官窯典型特徵。雖然經過歲月的磨礪,但其釉面依然保持強烈的玉質感,如玉如翠!

 

在這裡說一下官窯,有的時候一些不懂古董的朋友會問我,官窯到底指的是什麼?五大窯中的汝、官、哥、鈞、定中的官窯,到底跟其他時期的官窯有什麼不同?如果我手裡有一件清代的官窯,到底算不算有一件官窯?

 

如果算官窯,那官窯也沒有說的那樣稀少,不是挺多的麼,最起碼在各大拍賣會和鑑寶欄目上還能見到呢!

 

如果不算,那這官窯到底指的是什麼窯?

 

官窯起自唐朝,歷經北宋、南宋、明代的發展,到清代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簡單點說,官窯廣義指的是朝廷設立的瓷窯,宋、元、明、清都有設立;而狹義的官窯指的是宋代的官窯,我們今天所稱官窯泛指歷朝官府燒造瓷器,其實,歷史上僅指南宋時期燒造的瓷器,後世再無此稱呼。

 

宋朝分北宋與南宋,北宋時的都城是汴京(今開封),這裡有一座北宋時期的官窯,宋徽宗大觀、政和時期所造,因宋代汴京遺址已沉入地下,到今為止,尚未發掘出北宋官窯遺址。

 

對於北宋官窯遺址缺乏考古發掘地資料和充足的文獻資料的支撐,因此,今關於北宋官窯遺址在何處,仍有不同說法,一般有三種說法:一說北宋官窯即為汝窯;二說否認北宋官窯的存在;三說為北宋官窯即為汴京官窯,它與南宋時的修內司官窯先後存在,支持第三種說法的人較多。

 

南遷後的王朝被稱為南宋,都城是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這裡有兩處南宋官窯,即修內司和郊壇下。

 

官窯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從唐代開始,一直到元朝,採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唐代在產瓷區設有司務,奉詔監燒獻陵祭器;宋代設監,如太平興國年間,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到了元代則設局,以提領監陶,後改為本設總管。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進貢給統治階級,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