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魚絲 作品

第466章 生同衾,死同穴

 齊雍淡聲說:“三皇子在戶部觀政,發現戶部稅收逐年下降,以至於國庫虧空難填,好在這些年年景不錯,這才勉強支撐。” 

 沈岐便想到隆盛行一案,查抄的數萬萬巨財…… 

 這筆巨財充入國庫後,國庫是前所未有充盈。 

 “三皇子便覺著,天高皇帝遠,人丁可以瞞報,納多少稅,不是朝廷說了算,而是朝中權貴、地方官員、鄉紳說了算,上上下下,層層盤剝,百姓自己都養活不起,何況是納丁稅,隱瞞人丁,逃稅避稅,自然會成為常態。” 

 自皇上登基之後,大周朝的年景一年比一年好,糧價也很平穩,皇上在朝中單開了農事監,這些年試種了一些,比較高產的新種,尤其一種名叫番薯的作物,不挑土質,不挑氣候,且產量極高,全國都能種植,但人口卻並無明顯增長,這明顯有問題。 

 三皇子認為,地方官員與朝中權貴,官官相護,隱瞞丁戶,虧汙丁稅,是首禍。 

 田少或無田的百姓,靠著租田過活,淪為佃戶,被繁重的田租壓榨,連自己都養活不了,自然繳不起丁稅,也向朝廷隱瞞丁口。 

 年景越好,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並沒有比從前好過。 

 說白了,還是手中無田。 

 權貴享有不納稅的特權,百姓手中的田地,落入權貴手中,權貴不用繳稅,百姓沒錢繳稅,久而久之,國庫自然空虛。 

 可大周朝開國之後,第一項國策就是還田於民,田畝是老百姓的根子,他們的田哪裡去了? 

 “三皇子提出,田畝數量掌握在朝廷手裡,各地多少田,便向朝廷納多少稅,是朝廷說了算,百姓自己有田有糧,豐年時依舊例照繳,災年減稅,朝廷收支平衡,才能福澤天下。” 

 大周朝有多大疆土,各地有多少田畝,戶部都有詳細的記錄,這是作不得假的。 

 那些徹底落入權貴手中的田地,暫時沒法追究。 

 但屯田屬於朝廷,數量仍是十分可觀,如果實行按畝納稅,便可以完全被朝廷掌握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