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第2頁)
早在戰國、趙朝之時,蜀江便有船隻通航的記錄。
燕朝時,蜀江航運開始快速發展,至燕朝高宗年間,蜀江已經形成三條穩固的航線。
川江至揚州城,川江至潭州城,川江至襄陽城。
另外一個世界,杜甫曾有詩“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描繪的就是川江商貿繁榮的景象。
今年開春之後,秦州東出,中原與秦州之間商道斷絕。
絕大部分商貿活動轉移至益州,川江航道愈加繁榮。
渡口旁的碼頭上,千帆競揚,熱鬧非凡。
路邊的茶肆中,兩名男子正在低頭交談。
“文宇,探查一番,可有收穫?”
陳仲達皺眉道:“每月外銷的井鹽,與益州府和商業司記載的數量出入不大,並無異常情況。”
李卓也皺起眉毛。
難道南下的船隻不從建寧渡口出發?
這顯然不可能。
益州府和戶司以及商業司在川江下游段設置了關口,倘若沒有建寧渡口開具的文書,船隻則無法通行。
就在這時,兩名腳伕唉聲嘆氣的走進茶肆。
“真是奇了怪了,最近那幾艘不用紅票就能出港的船隻不來了?”
“你不要命了?這種事敢往外說?”
被訓斥的腳伕連忙左右查看,然後尷尬一笑:“主要是那個東家給錢爽快,現在沒了……”
兩名腳伕走遠了,聽不清後面的交談內容,但李卓和陳仲達兩人卻相視一笑。
彼此都看到了眼中的震驚之色。
兩名腳伕口中的“紅票”就是出關文書。
任何從建寧渡口南下的船隻,都必須有文書才能離港,離港之後南下途中,一共會遇到三次檢查。
沒有文書卻能出港,這其中必定有貓膩。
陳仲達連忙起身,卻被李卓拉住了。
“你坐著,我去。”
陳仲達能力確實不錯,但就是太直了。
讓陳仲達去,不僅問不出有價值的信息,反而可能會引起腳伕的懷疑。
一盞茶的功夫,李卓去而復返,給陳仲達使了個眼色後,就朝著外面走去。
見狀,陳仲達連忙跟上。
一路無話的回到落腳客棧,李卓臉色瞬間陰沉下來。
“文宇,從腳伕的話語中可知,去年十月開始,每半月便會有貨船無視文書直接出港。違規出港的船隻數量,從起初的三艘增加到上個月底的二十艘。”
李卓沉聲道:“並且,一名腳伕曾提到,這些貨船運輸的有可能是井鹽。”
陳仲達說道:“監察使,如今已有線索,下官認為可沿著此線索追查下去,並將此消息上報給趙主簿。”
李卓嚴肅的點頭。
與此同時,江陽縣。
江陽是益州最大的井鹽開採地,開採的井鹽也最優質。
益州鹽業改革之後,江陽縣五萬七千戶百姓中,有將近六成百姓靠開採井鹽、加工處理井鹽為生。
來自大炎各地的商人齊聚江陽縣,也讓江陽縣成為建寧郡最為富庶的縣。
客棧的房間中。
趙遊,程義康,盧角,圍坐在桌旁,正在共享彼此探查得到的消息。
三人皆沒有探查到有價值的信息。
趙遊梳理了一遍信息後,說道:“只能另闢蹊徑了。明日,我們三人分為三路,分別前往馬家莊、五福鎮、井鹽鎮。”
“這三個城鎮的井鹽開採量最多,且人員混雜,易於打探消息。此外,打探消息時要時刻注意,瞭解江陽縣是否有新開採的井鹽。
特別是近一年開採的井鹽,要重點關注。”
“下官明白。”
翌日,清晨。
三人便出發前往三個城鎮。
馬家莊距離江陽縣最近,趙遊在正午之前便抵達。
來的路上,隨時可見馱運井鹽的車隊和商隊。
趙遊找了個路邊麵館,吃了碗麵後,在幾名路人的指引下,來到了青嶺村。
青嶺村中有大量今年剛開的井鹽,在益州府和建寧郡的文書中,青嶺村井鹽開採量並不大。
可來馬家莊的路上,趙遊就發覺了不對勁。
青嶺村的井鹽開採量不多,但馬家莊的百姓一提到青嶺村都暗暗露出羨慕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