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餘暉 作品

第213章 經濟流通


 
裴山縣,大窯村一所普通的民宅內,“咯吱咯吱”的聲音響個不停。
 數十名名膚色黝黑的婦女或是聚精會神的踩著紡車,將一根根棉線.麻線纏繞到那個大錠子上,或是腰上束著帶子,腳踩織機手持一柄木梭,在她們嫻熟的動作中,木梭上下翻飛,經線與緯線開始交合,緩緩形成布匹的模樣。
 此處便是一家民間的紡織作坊,規模很小隻有三十來個人。
 不一會,從門口進來一名生著鵝蛋臉的清秀女子,手裡還抱著厚厚一沓藍白相間的粗布。
 此女名叫胡彩娥,乃是隔壁的羅慶縣人士,此前曾就職於那裡的嶺南紡織廠,後因對廠內紡車做了少許改動後致使產能提成了一截,大喜過望的廠主便賞了她十枚銀元,當地縣令有意樹立典型,亦賞了同樣的數目。
 胡彩娥領到這二十銀元的鉅款後自然是興奮不已,要知道這些錢足夠一家人用上數年之久。
 她先是花了六元買了一頭耕牛,然後用三元給啞巴大哥成了親,剩下的則存進了思明府的龍興銀行。
 前段時間,聽說裴山縣這邊在搞什麼“扶持民間創業”,這胡彩娥心思一動便跑到衙門與眾人一塊去看熱鬧。
 縣令大人表示,此舉是為了鼓勵百姓積極從事什麼手工業和製造業,為此,龍興銀行專門撥下了一筆款項,用以給想要投身工商業的百姓貸款,只要能拿出項目方案並且通過審核,便能從銀行那邊領到一筆數額不等的款子。
 大夥一聽還有這種好事,頓時來了興趣。
 實際上,自從保鄉軍全面開展攤丁入畝的農稅改革後,廣西的老百姓不但負擔大大減輕,許多人也終於能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了。
 要知道以前在大明統治那會,稅是按人頭收的,甭管你有地沒地,財產多寡,都得繳一筆不菲的丁口錢,其他苛捐雜賦就不用說了。
 如今,這丁稅早已被大將軍取消,轉而收取的是天稅,即誰的地誰繳,老百姓再也不用一輩子都跟耕田捆綁在一起,擁有了一定程度的自有,尤其是對於那些無地.少地百姓來說,這簡直就是亙古未見的天大仁政啊。
 胡彩娥在瞭解完這個政策後十分開心,她的心思一向活絡早就有單幹的打算了,只是苦於囊中羞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