宸庭 作品
第312章 勿謂言之不預也(第2頁)
且卑彌呼身為一介女流,之所以能夠掌控整個邪馬臺國,所依靠的便是神鬼之說以維繫自身的威嚴,讓邪馬臺國上上下下的倭人都相信卑彌呼可以與神鬼溝通。
若是在羅斌面前一味卑微示弱,這也會動搖卑彌呼統治邪馬臺國的根基。
當即,在一股怒火驅使下,隱於珍珠簾子之後的卑彌呼反諷道。
“大漢之劍再利,還能揮到瀛洲不成?”
“你……”
羅斌聞言,還欲再開口說些什麼,卻是被此刻感到心中一陣暢快的卑彌呼打斷道。
“護倭將軍所派的真正使節應該是漢人李基才對吧?閣下不過是李基麾下一小吏,本國主與你無甚可說。那一隊漢人士卒之事,你且回去讓使節李基親自過來此處,本國主自會給李基一個解釋。”
羅斌怒極而笑,連連開口道。
“好好好,國主之言,吾定會隻字不漏地稟報於上,只是我大漢之劍利否,可就勿謂言之不預也。”
說罷,羅斌臉上滿是不屑地環顧一圈,發出著一聲冷笑,袖子一揮,就彷彿是視正殿之上的倭人如無物一般直接離去。
只是,還不等羅斌離開正殿,守在正殿的倭人士卒便以兵刃擋住了羅斌的去路。
一位似是邪馬臺國之內地位極高的武官站了起來,以著倭語嘰裡呱啦地說了一堆。
羅斌回眸冷觀,面無一分懼色,反倒是跟著羅斌的高句麗人有些顫顫巍巍地翻譯了起來。
“漢人如此在國主面前無禮,難道還想就此離去嗎?難道就覺得我邪馬臺國的刀斬不下漢人的頭顱嗎?”
羅斌面無改色,揚起下巴,冷聲道。
“區區倭人,敢殺吾?吾之脖子就在此處,有本事就斬下吾的頭顱,漢人不懼死,只要爾等倭人敢承受殺害漢使之名,即可動刀。”
隨著高句麗以著卑微的語氣將這句話翻譯出來,整個正殿之中的倭人臉色均是一變,但又無人敢開口。
一隊漢人士卒失蹤,已是可大可小的問題。
可羅斌一旦喪命於邪馬臺國,那可就徹底沒了迴旋之地。
羅斌卻是不等那些瞻前顧後的倭人做出決定,仰天大笑三聲,大踏步便朝著擋在面前的兵刃撞去。
那兩個原本持著兵刃擋著羅斌的倭人士卒見狀,幾乎是本能地收回兵刃,眼睜睜地看著羅斌將雙手背在身後,進出邪馬臺國王宮如入無人之地般直接離開。
而在羅斌離開之後,正殿之中的倭人均是四目相顧,心有憋屈與怒氣,卻又是不敢主動開口將羅斌留下。
坐於珍珠簾子之後的卑彌呼,一時心中暢快之餘,不免得也生出幾分躊躕擔憂,然後加緊派遣人手尋找失蹤漢人士卒。
有一言,羅斌並沒有說錯。
以著漢人士卒那明顯的辨識度,不可能會無緣無故失蹤且尋找不到。
要麼便是邪馬臺國之中有權勢之人所為,要麼便是……
……
而當羅斌出使的結果,傳回到此刻正在九州島之時,自是激起了群情洶湧。
大漢秉承仁德之念,有意為倭國與邪馬臺國說和,使兩國重歸友好。
若是在羅斌面前一味卑微示弱,這也會動搖卑彌呼統治邪馬臺國的根基。
當即,在一股怒火驅使下,隱於珍珠簾子之後的卑彌呼反諷道。
“大漢之劍再利,還能揮到瀛洲不成?”
“你……”
羅斌聞言,還欲再開口說些什麼,卻是被此刻感到心中一陣暢快的卑彌呼打斷道。
“護倭將軍所派的真正使節應該是漢人李基才對吧?閣下不過是李基麾下一小吏,本國主與你無甚可說。那一隊漢人士卒之事,你且回去讓使節李基親自過來此處,本國主自會給李基一個解釋。”
羅斌怒極而笑,連連開口道。
“好好好,國主之言,吾定會隻字不漏地稟報於上,只是我大漢之劍利否,可就勿謂言之不預也。”
說罷,羅斌臉上滿是不屑地環顧一圈,發出著一聲冷笑,袖子一揮,就彷彿是視正殿之上的倭人如無物一般直接離去。
只是,還不等羅斌離開正殿,守在正殿的倭人士卒便以兵刃擋住了羅斌的去路。
一位似是邪馬臺國之內地位極高的武官站了起來,以著倭語嘰裡呱啦地說了一堆。
羅斌回眸冷觀,面無一分懼色,反倒是跟著羅斌的高句麗人有些顫顫巍巍地翻譯了起來。
“漢人如此在國主面前無禮,難道還想就此離去嗎?難道就覺得我邪馬臺國的刀斬不下漢人的頭顱嗎?”
羅斌面無改色,揚起下巴,冷聲道。
“區區倭人,敢殺吾?吾之脖子就在此處,有本事就斬下吾的頭顱,漢人不懼死,只要爾等倭人敢承受殺害漢使之名,即可動刀。”
隨著高句麗以著卑微的語氣將這句話翻譯出來,整個正殿之中的倭人臉色均是一變,但又無人敢開口。
一隊漢人士卒失蹤,已是可大可小的問題。
可羅斌一旦喪命於邪馬臺國,那可就徹底沒了迴旋之地。
羅斌卻是不等那些瞻前顧後的倭人做出決定,仰天大笑三聲,大踏步便朝著擋在面前的兵刃撞去。
那兩個原本持著兵刃擋著羅斌的倭人士卒見狀,幾乎是本能地收回兵刃,眼睜睜地看著羅斌將雙手背在身後,進出邪馬臺國王宮如入無人之地般直接離開。
而在羅斌離開之後,正殿之中的倭人均是四目相顧,心有憋屈與怒氣,卻又是不敢主動開口將羅斌留下。
坐於珍珠簾子之後的卑彌呼,一時心中暢快之餘,不免得也生出幾分躊躕擔憂,然後加緊派遣人手尋找失蹤漢人士卒。
有一言,羅斌並沒有說錯。
以著漢人士卒那明顯的辨識度,不可能會無緣無故失蹤且尋找不到。
要麼便是邪馬臺國之中有權勢之人所為,要麼便是……
……
而當羅斌出使的結果,傳回到此刻正在九州島之時,自是激起了群情洶湧。
大漢秉承仁德之念,有意為倭國與邪馬臺國說和,使兩國重歸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