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一:騎兵
畢竟那裡是帝國在邊境領正式納入麾下的第一片領地,同時還有著第一批入惡支援群山戰事的遠征軍先鋒。
還有一位神皇神選,帝國的活聖人在那裡。
不管是出於何種考慮,都理應速去支援。
但奧古斯汀只是沉吟了一陣,說道:“這次出征,我軍的任務是儘可能的在邊境領城邦中擴大帝國的影響力,最好是......”他沒有把話說完,而是看向了副官。
後者顯然能夠明白他的意思。
擴大影響力,還有什麼比從物理意義上變成了“自己人”影響力更大的嗎?
阿爾道夫是國都!
帝國皇帝是君父!
同屬一國之後,到這一步還需談什麼“影響力”?
艾爾在征服提利爾的過程中能夠以刀兵權力,威逼利誘的為自己在地方上獲取支持者,這固然有他攜速勝之威而來,讓人感覺不可阻擋,不得不順服的原因,但歸根結底,硬骨頭少見,軟骨頭還不好找嗎?
心底抗拒和身體上順服是可以共存的,一百個邊境城邦所謂的士紳代表、元老議員裡,九十九個人或許都還是希望自己的小“邦國”能夠繼續過去那種小國寡民的狀態,但也不妨礙帝國人能夠在這其中找出來三十、四十,乃至更多為皇帝陛下,為人類帝國效忠的“識時務者”。
甚至因為絕對的實力差距和血緣,乃至道義和法理上都有很大的優勢————南方邊境領,北方基斯里夫,於過去的帝國,三者之間的關係就像是一個土豪一南一北兩家的窮鄰居,不是今天家裡出點事(北佬南下)就是明天遭點災(綠皮作亂),土豪都會“慷慨解囊”給予其支援。
明朝萬曆三大徵中,朝鮮之役後朝鮮舉國上下一致認為大萌對朝鮮有“存國之恩”。
“到今二百年,生民之樂利,皆神皇之賜也”。
而漫長的歷史中,帝國對南北鄰近進行過大大小小許多次的支援,這雖然不能忽視唇亡齒寒的要屬———難道北佬滅了基斯里夫就會對近在咫尺的帝國秋毫無犯嗎or難道混沌人打基斯里夫的時候就不能同時還在打帝國嗎?
但過去的帝國確實是憑著實打實的付出,一次又一次的“國際援助”“國際志願軍”和親自下場,來坐實自己舊大陸西方秩序老大哥地位的。
如果說邊境人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更親近哪邊,更依賴哪邊,毫無疑問還是北邊的老大哥,當然,合併之事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