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一:馬託卡戰役(第2頁)
......
有了援兵的準信,萊茵做事說話都有了底氣,他先是強行利用各種手段,把馬託卡那個所謂的“十將軍”委員會中的三人撤換下去,兩個位置換成了遠征軍中可靠的指揮,以及一位海門關觀察團的矮人代表。
然後又在馬託卡進行了全民皆兵的動員準備,力求復刻第二次比爾巴利戰役,在馬託卡堅持抵抗,直到援兵抵達,那樣就是埃斯塔利亞南方戰爭的二次重演。
搞毛亮將再次因為一座抵抗到底的城市而失敗。
但可惜的是,萊茵錯估了一點:
馬託卡人的抵抗意志。
在得知米爾米登陷落,到為戰事做準備的這段時間裡,馬託卡城內每天都有人選擇逃離城市,向東、向北逃去,做戰爭難民。
在矮人幫忙疏散了一部分老弱婦孺之後,馬託卡城及周邊還一度有著近二十萬居民,按照此前七戶一質的比例,有著兩萬八千多戶人。
邊境形式比較特殊,地多人少,土地矛盾很輕幾乎沒有,馬託卡又靠著黑水灣,有一定的海洋產出和貿易收入,所以他們普遍是不分家,或是分戶不分家,和帝國一般子嗣到成年後就會分家產,除了繼承主要財產的(一般是長子),其餘人就要出去各謀生路不同。
邊境地的一個最小單位的“家庭”,平均是在七到十人左右,只要身體可以,一對夫妻至少會生五個以上的孩子,雖然並不一定全都能活到成家生子,但一般來說有三個成年子嗣是正常的情況。
地方廣大,野怪、盜匪這些不如帝國境內乾淨,依然是一種和天災並列的威脅,所以就更需要抱團一起,他們在戶籍、財產上或許是分開了的,但住往往都會以血脈為聯繫聚集在一起,這樣發展下去到以後有朝提利爾那種家族文化演變的勢頭。
在鄉下他們會在家族莊園中一起生活,成年子嗣中一般會有一人被派到城裡來“見見世面”,以免將來有需要的時候進城兩眼一抹黑,無所依靠。
取一個平均值來算,每戶八個成人,成年男性四名的情況下,馬託卡人鼎盛時期有超過三萬戶,接近三十萬人,而在交出婦孺時,城內也有著超過二十萬人口,理論上來說可以動員其一支近十萬規模的民兵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