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皇帝的奶孃們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統治遭受到沉重打擊。高門士族用以壟斷文化的政治經濟基礎不復存在,外有藩鎮割據,內有宦官專權,再加上連年戰亂,唐朝的統治也已經岌岌可危。
在唐朝後期,本是寒門子弟用以入仕的科舉途徑,卻被世族子弟所壟斷。在朱溫掌權後,他們也迎來了最終的結局。
朱溫想將自己的親信提拔為高官,遭到宰相裴樞等人反對,於是朱溫就將他們全部貶官驅逐。
公元905年,朱溫在白馬驛將這些自認衣冠清流的政敵全部殺死,屍體扔進黃河中,士族門閥這一概念也徹底成為歷史了。
唐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皇帝輪流做,政權更迭極為頻繁,各路藩鎮軍閥將領都選擇自己招募幕僚文士用來出謀劃策,處理後勤文書工作。
宋朝名相趙普就是出身於趙匡胤的幕府。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文官自然要讓位給皇帝的自己人。到了宋太宗趙光義時,科舉制度又一次得到了完善。
宋太宗趙光義是繼承兄長趙匡胤的皇位,屬於篡位而非傳統的父子,而且趙匡胤的兩個兒子也在趙光義時期離奇死亡。
不管趙光義有多麼理直氣壯地聲稱自己的皇位合理合法,但是群臣對趙光義這個皇帝還是心有疑慮的。
為了拉攏人心,同時也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趙光義一方面限制武將兵權,一方面大搞科舉擴招,把朝堂內外全部換上自己挑出來的天子門生。其子,宋真宗更是大力宣傳“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然而宋朝的科舉也並非完全公平,高官子弟可以通過單獨考試取得入仕資格,再加上他們彼此之間互相聯姻,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
但是相比於之前的高門士族,宋朝的士大夫再也無法對皇權產生威脅。而元朝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元朝科舉僅實行了45年,取士人數不過千人,是科舉制度自實行以來規模最小的一朝。
不僅科舉規模小,而且元廷對通過科舉入仕的官員也不重視,實際掌權的仍然是大貴族。
此外,作為南宋後裔的南人,在元朝是最受歧視的群體,不僅科舉名額極少,而且升遷也很不容易。明朝開國名臣李善長、宋濂等人都沒有在元朝考過科舉。
明朝的科舉也經歷了由廢到興的時期,雖然朱元璋在開國第三年就設立科舉,但是洪武一朝依然是舉薦和科舉並進。換在以前,通過舉薦制度可以大搞裙帶關係。
但是在朱元璋手下幹活,不論是通過舉薦還是科舉入仕,能保住性命都很不錯了。洪武四大案殺的人頭滾滾,血流成河。朱元璋晚年的南北榜更是把主考官和狀元都送去見了閻王。
在1397年的會試中錄取的51人全部都是南方士子,放榜以後遭到北方士子抗議。朱元璋認為其中存在舞弊,下令徹查,但是主考官卻堅持認為錄取結果並無問題,考官完全是憑真才實學錄取。
朱元璋大怒,下令將主考官發配流放,使第一名陳安也被處死。朱元璋親自閱卷重新錄取了61人,全部都是北方人,史稱南北榜案。最終促成明朝按地域取士的公平。
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下令會試分南北中三卷取士。明朝科舉還有一個重要的改變,就是額外設立庶吉士考試,在新科進士中選拔進入翰林院的人才,繼而入閣輔政。
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大學士基本都是庶吉士出身。清朝科舉繼承明代制度,但是為宗室和八旗子弟增設科目,方便他們進入仕途。
清朝時科舉制度的種種弊端已經暴露無遺,明清科舉考試皆採用八股文文體進行考試,對格式要求極高,而且只能從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等書中出題,而且也不能重複。
幾百年下來,考官出題也成了一個基礎活,只能從書中摘出詞句,強行拼接。在這種情況下,科舉考試已經喪失了選拔人才的初衷,變成為科舉而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