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輕言語 作品

第一百一十章 留侯(第3頁)

 【公元前205年,劉邦接連收降了五個諸侯王,得兵56萬,並趁著項羽集中力量攻打田榮的時候,攻下了楚國的都城彭城。】

 【但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劉邦,很快便大敗於項羽回救的部隊,只好帶著張良等數十騎兵,狼狽出逃,逃至下邑時,驚魂未定的劉邦已經心灰意冷,認為大勢已去。】

 【而張良卻在這個最關鍵的時候,獻上了著名的下邑之謀,先是策反了九江王英布,又派遣使者聯絡彭越。】

 【之後派韓信北擊燕,趙等地,迂迴包抄楚軍,內外聯合之下,最終扭轉了楚漢戰爭的局勢。】

 【一年後,韓信擊敗龍且,滅楚軍20萬,漢軍完成了對楚軍側翼的戰略迂迴。】

 【公元前203年,項羽與劉邦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就在劉邦準備撤兵的時候,張良以一個謀略家深邃的眼光,看出了項羽腹背受敵,捉襟見肘的處境。】

 【於是建議劉邦乘勝追擊,若是放楚東歸,猶如放虎歸山,必將禍患無窮,於是劉邦採納了張良的意見,撕毀盟約,輕率大軍追擊項羽。】

 【見韓信和彭越遲遲不肯出兵,張良深知其中的奧妙,於是讓劉邦以加封土地為代價,最終使韓信和彭越率軍而出。】

 【五路大軍將項羽困在垓下,最終於烏江自刎。】

 【一年後,劉邦正式即帝位,在洛陽南宮舉行慶功大典,大宴群臣,韓信,張良,蕭何被劉邦認為是漢朝之所以能取得天下的最大功臣。】

 【因此這三人被後世稱為漢出三傑,劉邦更是盛讚張良,“夫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表示自己不如張良。】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並且在張良的勸說下,定都關中,大肆分封,確保了漢朝的穩定。】

 【此年張良48歲,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也成為了日後謀士的最高評價。】

 【在天下初定的五年裡,張良漸漸地開始託辭多病,閉門不出,逐步從帝者師,退居為帝者賓的身份。】

 【在劉邦誅滅異性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也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退的處事原則,極少參與謀劃。】

 【面對皇室內部的殘酷鬥爭,張良則恪守疏不間親的原則,明哲保身,直到公元前197年,西漢王朝又出現了一場危機。】

 【劉邦察覺呂后懷有異心,有想要代劉而王的跡象,於是便想要改立太子。呂后眼看兒子的太子職位不保,於是趕緊向張良求救。】

 【張良認為天下方定,漢朝統治根基還未穩固,只有順其現狀,無為而治,才能使天下安定,於是告訴呂后,只有請到商山四皓,才可保下太子。】

 【這個呂后還真將四位老者請下了山來輔佐太子,劉邦見太子羽翼豐滿,就再也沒有提及改立之事,呂后也因此對張良更加敬重。】

 【一年後,淮南王英布謀反,劉邦親自前去鎮壓,讓張良輔佐太子代理朝政,張良也是極少出來議事。】

 【公元前186年,六十五歲的張良病逝,張良的一生,論功行封時,他請辭過三萬戶食邑的封地,而選擇了在自己與劉邦初次相遇的地方坐了留侯。】

 【漢朝政權日益穩固的時候,他又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明哲保身,這才有瞭如今的留侯祠。】

 【成為了華夏曆史上少有的名節無損的謀臣之一,被後世爭相效仿。】

 ——“完了,棒子國明天交就會說張良是棒子人的。”

 ——“笑死,你是懂棒子的。”

 ——“如果張良真的投奔了項羽,有他和范增在,真的沒劉邦什麼事了。”

 ——“得了吧,項羽更笨不聽勸的。”

 ——“有一說一,張良的大招確實很噁心。”

 ——“感覺他也沒啥厲害的,還不如陳平呢。”

 ——“是是是,當年就應該請你出山才對,請你不但能大嘴仗,還能用鍵盤拍死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