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割…蛋…蛋?(第3頁)
“又酸又騷?怎麼會呢?豬肉明明很香啊。”說著,洛璃又狠狠地咬了一大口肉夾饃。
“啊,我知道了。”洛璃恍然大悟地說道:“你家的豬應該沒有劁吧,額,就是……割…蛋蛋。”
唐朝天團:“……”
洛小娘子倒也不必解釋的如此清楚。
【跟我回家,我家牛會自殺:劁完豬肉真的會變好吃嗎?劁豬真的有用嗎?】
“額……我家也不養豬,具體的我還真不太清楚,但從豬肉的歷史發展上來看,應該有用。”洛璃不太確定地回道。
【大唐白月光:可以詳細說說嗎?】
“喲,月光你終於正常了,看在你不發瘋的份上,我也必須得滿足你的要求啊。”
李世民對洛璃的打趣不為所動。
如果被打趣就能為大唐百姓的餐桌上填一道肉食,那他願意天天被打趣,即使被嘲諷,辱罵也可以。
洛璃瞥了一眼李曼,見她正和大份涼皮作鬥爭,也就不急了,緩緩講述道:
“其實想知道劁豬到底有沒有用,看豬肉的歷史發展脈絡就能品出來。”
“在古代,豬肉是上不得檯面的東西,比如古代的六畜中,豬是排最後一名的。再比如著名的燒尾宴中,牛羊俱全,甚至魚尾巴都用上了,也不用豬,有些朝代甚至直接管叫它賤肉。”
“這種情況直到劁豬技術大規模普及才有所好轉。之所以說是大規模普及,是因為劁豬這技術自古便有,《易經》中就曾記載‘豶豕之牙吉’,大概意味是說閹割後的豬性格會變得馴順。”
“《禮記》中也曾提到過劁豬,書中把閹割後的豬叫做“豚“,未閹割的豬則是叫做“豕“,把兩者進行了區分。”
“但是,這時候書中記載的更多是閹割後的豬有多聽話,並未過多提到劁豬技術。”
“直到後來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齊民要術》等農書中,才詳細介紹了閹豬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但由於這一時期多處於少數民族政權時代,人們更習慣吃牛羊,所以這項技術並未被重視。”
“唐朝時期也同樣如此,因為李氏是有少數民族血統的,他們也更習慣吃羊肉,上行下效,所以唐朝也很少吃豬肉,這就導致劁豬的技術一直未被大規模普及。”
“這樣的情況直到宋朝時期才有所改變……”
聽到這趙匡胤突然有了一種不好的預感,這洛小娘子為何突然發笑。
一定是在笑他大慫對不對?
可劁豬技術在他大宋被普及是好事才對,為何要笑?
只聽洛璃繼續說道:“宋朝之所以改變,也不是他們想改的,他們也喜歡吃羊肉,比如宋真宗時期御廚每天要宰羊350只,仁宗的時候要宰280多隻,可見他們也是忠實的羊肉粉。”
“但是,眾所周知,我大慫並沒有一統天下,相反最後被打的只能偏安一隅,這就導致他們沒有地方養羊,就算有小片區域適合養羊,養出來的也不好吃,這一點如果牛牛同學吃過別地方的羊肉,就會深有感觸了。”
唐朝,突然被cue到的程咬金,不自覺點了點頭,他吃過草原上的羊,也吃過長安以及南方養的羊,確實越往南走,羊肉越不好吃。
“由於疆域的縮小,羊肉的供應成了問題,所以宋朝的人只能找別的肉來代替羊肉,而這時候,大宋第一美食家——蘇軾出現了。”
“蘇軾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誰高中又沒被他折磨過呢,是吧。他除了詩詞文章寫的好之外,他還是咱們吃貨的祖師爺,一路貶到哪他就吃到哪。”
北宋。
蘇轍看到這不禁捂臉發笑。
阿兄貪嘴的名聲居然都傳到了後世,這可真是丟人丟了好幾百年啊。
“蘇軾當時因‘烏臺詩案’被牽連,貶到黃州的時候,發現這的豬肉不僅便宜,還挺好吃的,於是寫了個《豬肉頌》,在裡邊描述了豬肉的烹飪方法,這便是東坡肉的雛形。”
“別看蘇軾做官不太順當,但他文學造詣是實打實的,那名聲在大宋也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算是宋朝的知名網紅之一,名人效應那是相當好的。”
“他親自帶貨,那大家肯定得試一試啊,一吃大家覺得還都挺好吃的,所以大家也就不再抵制吃豬肉了,再加上圈養豬可比養羊方便多了,漸漸的吃豬肉成了主流,劁豬的技術也開始大規模普及起來了。”
“後來,劁豬匠甚至成為了專門的職業,據說朱元璋還為一戶劁豬匠寫過一副對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不過我感覺這傳聞有點不太靠譜,畢竟以老朱的文化水平,應該很難寫出這樣的對聯。”
明朝。
朱元璋惱羞成怒。
他文化水平怎麼了,他也是能寫出“屠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的人,他水平明明也不差的好麼!
自從當了皇帝,他沒事就看書的!
現在怎麼說也是個文化人!
洛小娘子,恁看不起人!
“笑!笑什麼笑!再笑咱抽死你。”看見朱標在那偷偷笑,朱元璋忍不住衝他撒氣道。
朱標轉過頭去,撇了撇嘴。
就會訓我,明明母后也笑了,怎麼不敢說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