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芷言 作品

第111章 賺錢與惠民相結合(第3頁)

    可在無人看見的角落,繡衣坊背後為許多窮苦百姓提供了賺錢的機會。

    織布的原材料是棉麻毛絲等物,這些都是農作物,需要人種植,那麼農人就能種地餬口。

    織布需要人手,不論男工女工,但凡願意學,都能進沈家織布廠。

    後面還有染布、印花、刺繡、裁剪等等,每個工序都需要大量的人手,甚至很多事情都只有女子才能做,這也為許多在孃家、婆家無法立足的女子,提供了一個安身立命的保障。

    繡衣坊用獨特新穎的衣裙款式,賺達官貴人的錢,然後用來扶持農人耕種、扶持手藝人做工,然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同樣模式的還有珍寶閣、胭脂齋、濟世堂等等。

    珍寶閣背後有自己的採石場和採石工,胭脂齋背後有專門種植花草、的園子和山頭,濟世堂時不時就義診,且免費施醫贈藥……

    每一門生意,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饋更多百姓。

    沈憶舒秉承父親的理念,將這種模式持續到底,但同時也會關注新的變化,及時做出調整。

    既能保證這些生意一直走在正確的軌道上賺錢,也能保證它們不受侵擾,能持續的惠民。

    她要巡查店鋪的原因也在於此。

    不過紫蘇說的有道理,她身體不好,無需一趟趟出去跑,在沈宅召見掌櫃和管事也是一樣的。

    這些掌櫃和管事長期管自己鋪子內的一畝三分地,若是真有什麼不妥之處,應該都能及時察覺,及時稟報。

    畢竟,這些人都是父親從那些原本來做工的人選中,挑出品行端正、為人機靈、願意學習的人,專門培養的,他們的能力經過了認可。

    更重要的是,他們都記著沈家的恩,且家人子女也大多在沈家做事,靠著沈家過日子,輕易不會背叛。

    沈憶舒和幾個丫鬟安排好之後的事情後,正想讓她們下去,便聽到外面有小丫鬟來稟報:

    “姑娘,門房那邊通稟說,有一位姓蘇的姑娘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