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文 作品

第六十四章 傻呵呵的世道(第2頁)

 宮裡的其他地方是什麼樣還沒見過,多半又是一些老舊又長年沒有修建的地方。

 太監領著太子殿下走入甘露殿內,道:“陛下,太子殿下到了。”

 李世民低著頭正在批閱奏章應聲,“嗯。”

 李承乾上前行禮道:“父皇。”

 稍稍從一堆卷宗中抬起頭,李世民道:“坐吧。”

 “喏。”

 在一旁坐下也沒見父皇召見其他人。

 甘露殿內,父子安靜坐著誰也沒開口講話,安靜得有些不正常,時而能夠聽到陛下幾聲沉重的呼吸聲。

 眼看父皇拿著一份奏章,需要靠近油燈才能看見奏章上的內容。

 李承乾忽然站起身。

 另一旁幾個太監神色緊張,也不知道這位太子要做什麼。

 李承乾一直走到窗邊,聽到了窗外的雨聲,推開窗戶,一陣冷風迎面吹來,外面已經下起了雨,雨水夾著雪紛紛而落。

 開窗之後,光照入了殿內,讓原本昏暗的甘露殿更亮堂一些。

 李世民被冷風一吹,頓時提神了不少,直起身子道:“聽說你監理朝政時,只有半天時間就批覆完了幾天積壓的奏章?”

 李承乾蹙眉看著窗外的雨夾雪,慢慢地殿外的雪比雨水更多了,回道:“那都是房相與舅舅在一旁教導。”

 李世民擱下手中的筆,放鬆了一番腰背,道:“給太子準備桌椅筆墨,再將這些奏章拿去批覆。”

 看著三兩個太監抬著一張長桌放在了父皇桌子前,與父皇的位置相比稍稍低了一些。

 倒上一碗茶水,李世民灌了一口道:“你看看這些奏章。”

 李承乾坐下來,看了看眼前堆積成高高的奏章,打開其中一份看到的是潼關修建河道工事的奏章。

 今年夏天的時候,就聽徐孝德說過潼關黃河水位下降的事。

 修建官道的事他還參與過一部分。

 再看這份奏章,原本潼關就是關中與崤山的重要關口,黃河水位的下降導致原本的河灘成了一條新路,而這條新路也導致了潼關原本的地理位置優勢產生了變化。奏章中,潼關的三縣縣丞以及現在的地方衛治理衛府治軍將領問詢朝中。

 中書省給出了三個方略,無外乎增設外城,或者是修建河堤,再有官道建設城廓。

 其實這些方法都是可以用的,但從成本上來看都不太合適。

 李承乾對一旁的太監道:“有現在的潼關地圖嗎?”

 一旁的太監抬眼看向陛下,等到陛下點頭之後,老太監遞上一張圖。

 李承乾看著地圖上,現在的潼關樣子是原來的潼關經過前隋時南下遷徙形成的,現在坐落在黃河邊,成了關中通往函谷關,出崤山的咽喉之地。

 傳說修建潼關的人是曹操,而且曹操就是在潼關,差點死在馬超的箭下。

 這些有趣的典故如今還依稀記得。

 當年杜甫記述過潼關,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便也說明了潼關城險要,以及扼守關城,便有一夫當關之勢。

 要應付這種奏章對自己這個大唐祥瑞來說……太簡單。

 根據種種典故,以及地理位置的變遷,這根本就是開卷考。

 在黃巷小道要道口修建城廓,建設關隘,切斷要道。

 這個關口不用多大,只要能修建個三丈左右高的小關口便可以扼守要道。

 如此一來成本也就降低許多,也不用因關城遷徙,導致大興土木而憂慮。

 唐朝對潼關的第二次改建還是杜甫那個時期。

 以至於現在,李承乾有一種自己參與進歷史建設的感覺,只不過將這個建設提前一些。

 潼關對於李唐王朝來說十分重要,涉及潼關的事就不是小事。

 李世民端著碗喝著茶水,目光看著兒子已批完了一份奏章,並且還是頭疼的潼關的奏章。

 皇帝身側的老太監知曉陛下的目光,便將太子批閱奏章的奏章拿給陛下看。

 殿內很安靜,皇帝父子兩人一前一後坐著,各自批覆著奏章。

 旁人說的或許都是風聞,太子批閱奏章有多麼快,能力有多強,唯有親眼看到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