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儲君心事(第3頁)
許敬宗低聲道:“殿下,如今涇陽有耕地五百七十五畝,因多年洪積的緣故,這裡的耕地收成與各縣相比,並不好。”
李承乾蹙眉捧起一把土,土質很鬆,滲水性很強。
涇陽位於渭河的中段,也就是岐山的斷裂帶兩側。
這裡的地勢西北居高,且東南偏低。
就這麼一片地勢,想要大面積地灌溉確實很難,一眼望去就能看到西北的黃土高坡。
也就是這麼一個風乾,水汽乾燥的地方,杜荷覺得這裡是最適合嗮紙的。
李承乾放下手中黃土,又道:“也不是太差,相較於關中其他地方,這裡其實也適合種葡萄。”
許敬宗嘖舌道:“種葡萄?”
“嗯,種葡萄。”
“可是這片荒地野草都長不高,殿下還是莫要說笑了。”
畢竟在後世,涇陽所產的葡萄一直都是特優品,與這裡的土壤氣候也是有分不開的緣故。
涇陽確實是一片寶地,像關中或者放眼中原,這樣的寶地還有很多很多。
可是在如今,在大唐,涇陽的葡萄還沒有聞名,“咸陽藍寶石”的美譽也還沒有聞名於各地。
加之現在的大唐,環境還沒有這麼糟,黃河水系充沛,就連河西走廊都是一片水草豐美的養馬場。
那眼下來看,真有這麼難嗎?
換做自己來實施,總歸沒有後世這麼難的,至少現在可以這麼想。
弟弟妹妹喜歡吃葡萄乾,可關中種的葡萄少之又少,就算是有,也不可能人人都吃得上。
我是當大哥的,想想自家弟弟妹妹或許能夠滿足。
可別人家的孩子能吃上一口葡萄嗎?
這個物質貧瘠的大唐什麼時候才能實現水果自由。
一想到這些窘境,大唐這個帝國還要為此奮鬥多少年?
有些人只會將精力與智慧放在提高個人精神境界上,真想將這些人的頭擰下來。
所謂精神境界,不過是虛無。
物質才是這個世界的真相。
衣食住行才是人活在世上最基本的要求。
看來樸素的唯物學說在當下,還是任重道遠的。
李承乾感慨道:“老許,這就要批評你了。”
許敬宗不知道自己是哪句話說錯了,低著頭一張臉也耷拉下來。
“很多時候,辦法總比困難多。”李承乾拿起一根枯枝在地上畫著,一邊道:“從渭河上游引水,開鑿溝渠,將水灌溉引來。”
許敬宗仔細看著這位太子所畫的圖,又道:“若途徑白地,這些水也就廢了。”
李承乾接著道:“你是說鹽鹼地吧。”
“嗯……”許敬宗欲言又止。
“這條溝渠並不在地表,而是在地下,通過地下空間開鑿溝渠,沿途開鑿豎井,也可以用來收集雨水,蓄水作為水窖,並且在盡頭建設一個蓄水池,這叫坎兒井。”
李承乾又道:“其實這與關中龍首原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它多了一種蓄水功能,從渭河上游開鑿也不是一個多大的工程,兩百丈左右應該是夠了。”
許敬宗頷首道:“臣知農事甚少,讓殿下見笑了。”
“無妨,這也不怪你。”李承乾一路走著繼續道:“自古以來太多的知識需要慢慢發掘,在克服白地的困難之前,可以用這種方式替代。”
追溯起來,坎兒井這般的勞動智慧,早在距後世兩千年前就開始發跡於西域。
坎兒井源遠流長,說來也有一些氣餒,這影響文明史灌溉工程直到幾百年後才被推廣開來。
多看看地理歷史的紀錄片,還是很有好處的。
還不如讓大唐,或者讓孤來治理西域。
再一想現在的西域高昌王是何許人也來著?
“很多時候我們打仗不僅僅要搶人奪地,或者是得到對方的財寶與兵力,我們應該將對方的知識也奪過來,嚼碎消化之後,為自己所用。”
聽殿下忽然自語了這麼一句,許敬宗又是頭皮一緊,不知道殿下這話是何意,還是另有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