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文 作品

第三百五十二章 漫長的辯證(第2頁)

    于志寧問道:“殿下是要創立新的經學,來教化世人嗎?”

    李承乾搖頭道:“說笑了,只是一些支教相關的書籍,但孤很奇怪,為何這位老先生對弘文館的學識從來不評說。”

    于志寧沉默了片刻,沒有言語。

    要做一個賢君嘛,賢君的手中除了要有能夠治世的臣子,還需要學識淵博的人,有一定權威的人來編寫書籍。

    于志寧道:“殿下,臣去見一趟谷那老先生。”

    “好。”

    李承乾以及剝著茶葉蛋的蛋殼點頭。

    等人離開之後,李承乾獨自一人坐在殿內,吃著茶葉蛋,看著書卷。

    蘇婉帶著食盒而來,坐在一旁,將飯菜端在桌上,道:“殿下該用飯了。”

    李承乾放下手中的書卷。

    蘇婉道:“妾身聽聞谷那律老先生見了殿下之後,很是高興。”

    “嗯,他老人家自然是高興的,想要人們重新奉行禮法,崇文館與老先生的志向殊途同歸。”

    蘇婉坐在一邊點頭,又給殿下佈菜。

    李承乾道:“舅爺向孤說起了這位老先生,若只是與他老人家談這麼一場,之後什麼都不做,算是辜負了舅爺的好意了吧,現在想來……孤要好好利用這位當世大儒。”

    蘇婉默不作聲地坐在一旁,倒上一碗茶水。

    以往的崇文館看起來就像是個臨時的官邸,崇文館建立有七年,這七年就一直是這個樣子。

    雖說人手很多,但一直沒有一個正式的工作。

    很多時候都是一邊主持支教,一邊協助京兆府,長久這麼下去,很浪費崇文館的資源。

    河北對崇文館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崇文館就可以成為大唐的書籍印發地,並且還有權威大儒主持,藉此培養出一批人,能夠專心經營崇文館特有的學識。

    至少這對帝國來說,需要這麼一個人。

    朝中不缺紙張了,缺少對未來有用的書籍。

    洛陽的大雨又持續了三天才停歇,當大水退去之後,洛陽京兆府開始了與鄉民共同整理房屋,以及清理路面,做好防疫與水災之後的治理。

    主持之後河北諸事的舅舅安排了兩百個官吏,前往河北進行治理。????洛陽晴朗了幾天,大水也終於平穩了,李承乾走在洛陽城外,看著褚遂良送來的書卷。

    “殿下,這是谷那律老先生整理出來的第一卷書。”

    李承乾道:“支教的事可都安排下去了?”

    “回殿下,河北各州府都安排了崇文館的支教夫子。”

    李承乾感慨道:“又是一筆巨大的支出。”

    褚遂良不置可否地嘆息。

    以往不覺得支教的支出是一筆巨大的負擔,但是因為當時的支教規模並不大。

    但現在崇文館的支教範圍擴展到了河北各地,負擔頓時大了許多。

    關中地處華西,河北地處華北,東臨渤海,南接山東與河南,十一個州府,以前的河北又叫冀州,放在以後就是京,津,冀要地。

    河北,既是父皇東征的後方,也是穩定中原形勢的要地。

    這個時代還是缺少人才的,現在李承乾有點理解了,父皇的那句天下英才,盡入吾彀。

    想做一個英明的皇帝,需要有太多的人為社稷獻上心血。

    就如李麗質近日來查看的河北各地的卷宗,如果將戰爭的動員能力當作生產力。

    那麼如今蕭條的河北就能在短時間能有起色。

    大水過後,還有不少官吏走在洛陽周邊,他們在組織鄉民,在維持秩序,讓大雨過後的洛陽能夠更快地恢復生產狀態。

    護衛在前方的柴哲威快步走來,他遞上兩隻梨,道:“殿下,這是鄉民進獻的梨。”

    李承乾拿過這兩隻,抬眼看去就見到幾個鄉民正在朝這裡行禮。

    柴哲威道:“這些鄉民感念太子殿下治理洛陽,獻上此梨,說是這梨一定比關中的更好。”

    李承乾咬下一口梨在口中咀嚼著,笑道:“確實比關中的梨更好。”

    言罷,那幾個鄉民就離開了。

    李承乾走到一片果樹林,見到郭駱駝正在這裡。

    “郭寺卿,是何時來的洛陽?”

    郭駱駝回身行禮道:“這些天下雨,臣便想來洛陽看看,房相說也不知道今年的梨如何,便讓臣來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