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文 作品

第三百一十九章 歸來的皇帝(第2頁)

    寧兒站在東宮門口,看著太子殿下獨自一人走向太極殿。

    今天是貞觀十六年的立夏,今天的天氣很好,臨近六月,天氣開始變得又幹燥又熱。

    李承乾走入安靜的太極殿內。

    滿朝文武站在朝班中,等太子在百官面前站定,他們躬身行禮。

    太極殿還是與往常一樣,陛下不在的這些時日裡,每天早朝都要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每天開朝之前,都要將這裡打掃乾淨。

    李承乾站在朝班前,聽著朝中各部的話語,父皇就要回來了,並且將一道道旨意送來了長安,首先是要將流放的犯人送去西域,充實邊關。

    令人感到滿意的是,現在的大唐邊關已擴張到了天山道安西都護府一線。

    本來今天的早朝是在科舉與耕地,還有漠北戰事之後的治理問題,大抵上都是話題為主的。

    除了正常的政事,御史臺的人還說有人提議復立高昌。

    這個想法當即就被駁回,難得的是這一次站出來駁回這個意見的人是張玄素,他大聲道:“既已建設安西都護府,何須再復立高昌國。”

    其實這個提出復立高昌是朝中維穩一派的老臣,他們多數都是各地出身的老臣,並以兵部侍郎崔墩禮為首,為了減少朝中建設都護府的開支。

    讓西域再一次恢復西域人大軍,如此一來只要西域臣服大唐,西域人自然會維穩西域諸國。

    朝中老舊的想法依舊存在,這也是無可避免的,誰都想要用最輕巧的辦法來解決沉重的負擔,並且以他們自己在史書上的認知,或者是前人的經驗。

    李承乾道:“崔侍郎不用擔心朝中開支。”

    崔墩禮行禮回到了朝班。

    褚遂良手執笏板,走出朝班稟報道:“殿下,遼東傳來急報,高句麗內部出現了內亂,高句麗王被殺,陛下命張儉派人查問。”

    朝堂上有人開始議論了起來,李承乾頷首道:“鴻臚寺派人再去打探消息。”

    “喏。”褚遂良回到了朝班。

    高句麗距離長安還是太遠,眾人不在意高句麗的內亂,但在意陛下對高句麗的看法,眼下眾人紛紛猜疑,甚至有人以為陛下就是要東征了。

    為此朝堂上又爭吵了起來,意料之中的是今天的早朝,又在眾人的吵架中結束了。

    李承乾離開太極殿的時候,眾人還在爭論著是否要支持陛下東征高句麗。

    午時之後,今年的科舉就要開始了。

    李承乾與老師,舅舅三人在東宮用了飯食。

    期間小於菟時而出現,時而又離開,這孩子最近很活潑,兩歲大的他長得很快,他也就吃飯的時候能夠安靜一些。

    飯後,李承乾與老師,還有舅舅站在承天門的城牆上,看著遠處朱雀門下,正在考試的一眾學子。

    今年參加科舉的人報名的有上萬人,正式參加科舉的有九千餘人。

    李承乾道:“有人說大唐立國二十餘年,將科舉興盛到這種地步,已是很了不得。”

    房玄齡稍稍點頭。

    長孫無忌低聲道:“殿下,有人擔心朝中頻繁科舉會導致朝中冗官嚴重。”

    李承乾搖頭道:“舅舅,孤不這麼認為,大唐從戰亂中立足,正是需要官吏的時候,不管是從派往地方或者是治理邊疆,現在的朝堂太需要人手了。”

    這場科舉要持續半個月,今年科舉的參與編寫的試題的考官也與以往一樣,需要軟禁到科舉揭榜的那天。

    因這一次科舉,吏部對朝中官吏的調動還有安排,舅舅便先行離開了。

    房玄齡才開口道:“聽聞太子殿下與蘇亶,鮮有走動?”

    李承乾道:“每年過節有所走動,平日裡孤與他們家走得並不近。”

    “嗯,身為儲君疏遠外戚是應該的,但處置了李元祥與李元嬰之後,殿下是需要安撫人心的。”

    李承乾道:“多謝老師提醒。”

    房玄齡又道:“這件事不用殿下出面,讓宗室的人去武功蘇氏走動,期間安撫就好。”

    一邊走在城牆上,李承乾揣著手道:“謝老師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