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文 作品
第二百八十二章 吃什麼長大的(第2頁)
“兒臣也不知這個做法好不好,眼下派去的人手不多。”
李世民看著地圖,神色狐疑道:“伱應該多派些人手。”
“去年寒冬時的準備,今年才看到成效,起初兒臣是沒有把握的,有青海當地的牧民幫忙,該不會有大問題,父皇且放心,青海崇文館的學子與當地的牧民相處得很好。”
“兒臣也不知道松贊干布會不會生氣,現在好了,唐軍去青海屯田了,青海的牧民過得更好了。”
李世民忽然笑道:“要是松贊干布看到唐軍在他的家門口屯田駐兵,他恐怕牙齒都要咬碎了。”
李承乾頷首道:“兒臣總該比松贊干布有遠見一點的,遠見不多,勉強應付。”
整個青海就是唐軍在西域大戰時糧倉,百萬畝田地是什麼概念,這是一個巨大的糧倉,而且距離西域很近。
青海屯田充分緩解了關中對西域戰事供給的壓力。
李世民看著這個兒子,低聲道:“你知道程咬金怎麼說你的嗎?”
李承乾道:“如何評價兒臣的。”
李世民神色凝重地喝下一口茶水道:“他們時常說東宮太子是什麼變的。”
禹廟外,長孫皇后裁剪棉麻布的動作很明顯的一滯。
李承乾道:“兒臣是母后生的。”
李世民又道:“他們還說東宮太子是吃什麼長大的,也給他們的孩子也喂一些。”
“父皇,人云亦云,有點盲目了。”
李世民注意到妻子時不時飄來的眼色,正色咳了咳嗓子,又頷首道:“朕也如此想的。”
父子兩坐在禹廟前的陽光下,李承乾吃著核桃道:“關中的核桃太多了,最近宮裡的核桃多到吃不完。”
李世民從爐子邊拿起核桃,用小木錘敲開核桃,往嘴裡送著。
這些核桃都是從西域送來的,天山打仗了,越來越多的商客趕路到了河西走廊,他們在河西走廊有唐人的庇佑,就不會殃及在戰亂中。
從冬天開始,那些商旅送來的最多的就是核桃,高昌覆滅之後,從西域送來的核桃,多到吃都吃不完。
“父皇可還記得那個叫馮德遐的人?”
李世民微微頷首。
李承乾還是解釋道:“馮德遐就是當初父皇讓鴻臚寺派去見松贊干布的唐使,現在他也在青海,時常以使者的名義來往邏些與青海,每一次他都是孤身一人去邏些,回青海的時候,就會帶著很多吐蕃牧民出來,讓出來的牧民留在青海。”
“雖說這種方式有點丟人,也不是君子所為,可青海建設需要更多人手,從邏些帶一些人口出來,既能緩解松贊干布的壓力,也能緩解青海人手短缺的問題,他每一次帶出來的人不多,最多的一次也就一千餘人,之後幾次,三五百人,百餘人都有。”
“兒臣擔心往後松贊干布不讓馮德遐再去邏些,要不父皇給兒臣一個旨意?讓他繼續當使者,那吐蕃也不好攔著使者來往。”
見父皇沒有當即回答,李承乾又道:“兒臣還想建設一種特殊的衛府,他們不以刀兵訓練,主要是以種植與建設為主,關外困苦,西域貧瘠,需要一群人專心做生產建設。”
聽著兒子說了一大堆,更有一種越說越多的架勢。
李世民低頭吃著核桃,又拿起茶碗飲下一口,耳邊又是兒子絮絮叨叨的話語。
“兒臣想著不論是在西域種棉花也好,青海屯田也罷,都需要人專研與帶領,郭駱駝如今就在西域,他太缺人手了,這些人手不一定全是關中人,少數關中人就好,絕大部分還是當地人為主。”
“加上有人帶領,主持生產建設,增加作物的多樣性的同時提高產量,同時還要植樹造林維繫地方環境,還能給出很多的方略與指導相關的建設,同時豐富大唐對西域,吐蕃的瞭解。”
“兒臣還發現其實關中絕大部分學子對西域與吐蕃的瞭解太少了,這一點可以讓崇文館與文學館共同聯手,在有關這方面的欠缺上,進行補強……”
“父皇?你還在聽嗎?”
李世民看著地圖,神色狐疑道:“伱應該多派些人手。”
“去年寒冬時的準備,今年才看到成效,起初兒臣是沒有把握的,有青海當地的牧民幫忙,該不會有大問題,父皇且放心,青海崇文館的學子與當地的牧民相處得很好。”
“兒臣也不知道松贊干布會不會生氣,現在好了,唐軍去青海屯田了,青海的牧民過得更好了。”
李世民忽然笑道:“要是松贊干布看到唐軍在他的家門口屯田駐兵,他恐怕牙齒都要咬碎了。”
李承乾頷首道:“兒臣總該比松贊干布有遠見一點的,遠見不多,勉強應付。”
整個青海就是唐軍在西域大戰時糧倉,百萬畝田地是什麼概念,這是一個巨大的糧倉,而且距離西域很近。
青海屯田充分緩解了關中對西域戰事供給的壓力。
李世民看著這個兒子,低聲道:“你知道程咬金怎麼說你的嗎?”
李承乾道:“如何評價兒臣的。”
李世民神色凝重地喝下一口茶水道:“他們時常說東宮太子是什麼變的。”
禹廟外,長孫皇后裁剪棉麻布的動作很明顯的一滯。
李承乾道:“兒臣是母后生的。”
李世民又道:“他們還說東宮太子是吃什麼長大的,也給他們的孩子也喂一些。”
“父皇,人云亦云,有點盲目了。”
李世民注意到妻子時不時飄來的眼色,正色咳了咳嗓子,又頷首道:“朕也如此想的。”
父子兩坐在禹廟前的陽光下,李承乾吃著核桃道:“關中的核桃太多了,最近宮裡的核桃多到吃不完。”
李世民從爐子邊拿起核桃,用小木錘敲開核桃,往嘴裡送著。
這些核桃都是從西域送來的,天山打仗了,越來越多的商客趕路到了河西走廊,他們在河西走廊有唐人的庇佑,就不會殃及在戰亂中。
從冬天開始,那些商旅送來的最多的就是核桃,高昌覆滅之後,從西域送來的核桃,多到吃都吃不完。
“父皇可還記得那個叫馮德遐的人?”
李世民微微頷首。
李承乾還是解釋道:“馮德遐就是當初父皇讓鴻臚寺派去見松贊干布的唐使,現在他也在青海,時常以使者的名義來往邏些與青海,每一次他都是孤身一人去邏些,回青海的時候,就會帶著很多吐蕃牧民出來,讓出來的牧民留在青海。”
“雖說這種方式有點丟人,也不是君子所為,可青海建設需要更多人手,從邏些帶一些人口出來,既能緩解松贊干布的壓力,也能緩解青海人手短缺的問題,他每一次帶出來的人不多,最多的一次也就一千餘人,之後幾次,三五百人,百餘人都有。”
“兒臣擔心往後松贊干布不讓馮德遐再去邏些,要不父皇給兒臣一個旨意?讓他繼續當使者,那吐蕃也不好攔著使者來往。”
見父皇沒有當即回答,李承乾又道:“兒臣還想建設一種特殊的衛府,他們不以刀兵訓練,主要是以種植與建設為主,關外困苦,西域貧瘠,需要一群人專心做生產建設。”
聽著兒子說了一大堆,更有一種越說越多的架勢。
李世民低頭吃著核桃,又拿起茶碗飲下一口,耳邊又是兒子絮絮叨叨的話語。
“兒臣想著不論是在西域種棉花也好,青海屯田也罷,都需要人專研與帶領,郭駱駝如今就在西域,他太缺人手了,這些人手不一定全是關中人,少數關中人就好,絕大部分還是當地人為主。”
“加上有人帶領,主持生產建設,增加作物的多樣性的同時提高產量,同時還要植樹造林維繫地方環境,還能給出很多的方略與指導相關的建設,同時豐富大唐對西域,吐蕃的瞭解。”
“兒臣還發現其實關中絕大部分學子對西域與吐蕃的瞭解太少了,這一點可以讓崇文館與文學館共同聯手,在有關這方面的欠缺上,進行補強……”
“父皇?你還在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