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有冥頑不靈之輩,當殺無赦
反叛軍與秦國的軍隊,都是如此。
軍隊的力量,都是從平民中來的。
古代的人,以農業為生,有事就打仗,沒事就耕田。
脫了盔甲,扛起了鋤頭的農夫。
披甲戴甲,放下鋤頭,拿起兵器,便是能戰之士。
軍隊,就是這些平民和平民的子女。
百姓無路可走,圍聚在黃巢周圍,同朝廷官員發生了多次武裝衝突。
黃巢以其侄黃揆、黃恩鄴等八人為響應王仙芝的號召,起兵造反。
由於大旱,朝廷不作為,官員們的反抗直接導致了唐國的滅亡。
元代後期,黃河發生了嚴重的水災。
各級官吏對救災專項經費的各種剋扣,致使所剩不多。
官府不僅搜刮了河岸上所有能吃的東西,還把男女老少都拉到了工地上。
“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一出,各地的農民起義軍蜂擁而至,元朝從此一蹶不振。
這也是朝廷逼迫百姓無法生存的原因。
明朝末年,清朝末年,也是這樣。
每一個朝代的滅亡,都會伴隨著農民起義的爆發。
雖然農民起義已經被鎮壓,但也如同一陣風一樣,掀起了諸侯造反的大旗。
“安民,安民......沒有百姓,就沒有軍隊。”
嬴政恍然大悟,霍然起身。
他看向陳墨,目光炯炯:“先生可有安民之策?”
怪不得,陳墨會把韓非叫來,原來是有原因的啊!
韓非是負責制定法律的,所以把韓非叫來,就是要按照陳墨的吩咐,將百姓們的安居樂業給實現了。
在嬴政的逼問之下,在韓非的逼視下,陳墨終於開口了。
春秋戰國時期,西周還在實行分封制。
或者說,井田制。
當時有私田和公田之分,私田就是靠自己開墾出來的。
因此,奴隸主、貴族們都在積極地開墾自己的土地。
出現了“民不願出力”於公田的情景。
一個要繳稅,一個不用繳稅,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所以私田越積越多,公田就越無人耕種。
各諸侯國為了提高田賦,不得不打破公田與私田之別,進而統一徵稅。
首先,魯國頒佈了一條名為“初稅畝”的法令,宣稱公田和私田均按畝徵稅,這是當時魯國實行的一項制度。
接著,商鞅又在秦國推行變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的私有權。
提出了“廢井田、開阡陌”,允許人民開發土地。
《戰國策》載商鞅曾“斷阡陌,教百姓耕種打仗”。
所謂“阡陌”,就是“井田”之間的灌溉渠道和縱橫道路,縱的叫“阡”,橫的叫“陌”。
與井田制相比,開墾田地的好處更大,也更容易獲得民眾的支持。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實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才有了吞併六國的資本。
“你是說,讓百姓種地?”
嬴政想了想,有些為難的說道。
想要讓所有人都有地可種,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