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齊國已經投降了
荀夫子想都沒想,就點了點頭。
這對儒門而言,是天大的機緣。
不僅可以將儒家文化傳播出去,還可以培養出李斯、韓非這樣的儒門學子。
儒門三傑還來不及驚訝,荀夫子就這麼爽快的答應了。
陳墨又補充了一句。
“只是在這之前,我還得勞煩夫子一件事情。”
荀夫子注意到他臉上那抹笑意,頓時有種被坑了的感覺。
“國師但說無妨。”
陳墨很直接地說道:“想請夫子勸降我齊國。”
“什麼?”
“勸齊國投降?”
相較於伏念、顏落等人的震撼,荀夫子則是一臉平靜。
在齊國,他的威望很高。
再說了,君太后一直都是儒家的人。
如果說在齊國之中,有誰比她更有發言權,那就是荀夫子了。
荀夫子苦笑一聲,說道:“原來國師來這裡,是為了這個嗎?”
用他們未來的仕途,換取他們向齊國投降。
在陳墨提出科舉制度的時候,他就已經動心了。
這是他接下來要說的話埋下伏筆。
陳墨緩緩開口:“儒門以仁為本,這不是為我,也不是為秦國。”
“而是為了齊國,為了齊國百民,相信夫子也能理解。”
天下大勢已成定局。
楚國一倒,齊國獨木難支。
負隅頑抗,其結果必然是亡國滅種.
齊國在之前的時候,實力還是很強的。
這是因為齊國富庶。
戰爭是一件非常燒錢的事情。
都需要糧食,裝備甲冑,這些都是銀子。
一個國家要有足夠的財力,才能負擔得起一支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
當然,這只是對其他國家來說。
齊國雖然富庶,但卻把所有的錢財,都用在了刀刃上。
齊國軍隊雖然裝備精良,但人數實在是太少了。
齊國上至君太后,下至齊王,下至百姓,都對戰爭抱有極大的敵意。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很簡單。
在戰國中期,齊國先後出現了兩個較為開明的君主。
這兩個人一個是齊威王,一個是齊宣王。
齊威王在位時,重用有才能的人,如田忌,鄒忌,孫臏。
田忌賽馬的故事,就是從他那裡得來的。
至於齊宣王,他娶的是鍾無豔這位。
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
無論是齊威王還是齊宣王,都算得上是一方諸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