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5章

 謝三賓壓力很大。 

 太子起兵勤王清君側。 

 他既要調動兵馬,又要尋找合適的人選率兵平叛。 

 兵好調,領兵的人不好找。 

 因為那個人既不能打勝仗,也不能打敗仗。 

 這難度堪比平遼! 

 想來想去,謝三賓想到了定王朱慈炯。 

 朱慈炯既是崇禎的兒子,也是太子的弟弟。 

 太子死也好,活也罷。 

 嚴格來說都是崇禎的家事。 

 即便追責也有朱慈炯在前面扛著,輪不到別人背鍋。 

 可朱慈炯是藩王,朝廷的規矩是藩王不能掌兵。 

 另外 

 身為內閣首輔的謝三賓已經開始考慮平叛之後的事了。 

 在他眼裡,崇禎早就有改立太子之意。 

 迫於朝臣們的阻攔,一直沒能成功。 

 現在太子發動叛亂,平叛之後可以名正言順地改立太子。 

 立誰? 

 按照順序,應將定王朱慈炯立為太子。 

 此舉看似沒有問題,但是對他們這幫文官來說十分要命。 

 他們好不容易才從皇帝手裡拿走了兵權,卻輕而易舉地被朱慈炯拿了回去。 

 什麼是兵權? 

 在大明朝,兵權被一分為二。 

 分別是統兵之權和調兵之權。 

 理論上來說。 

 統兵之權還是歸五軍都督府,但調兵之權卻在兵部。 

 皇帝則沒有兵權。 

 想要調兵。 

 得有兵部同意調兵的公文才行。 

 但是 

 如果皇帝有帶兵打仗的經歷,這個規矩就名存實亡了。 

 要知道皇帝曾和他們一起在戰場上拼過命。 

 兵部的公文在過命得交情面前一文不值。 

 只要皇帝振臂一呼,他們冒死也要響應。 

 自此。 

 所謂的兵權又會以這種方式重新回到皇帝手中。 

 謝三賓使勁晃了晃腦袋,決定不能讓這種局面發生在他的任內。 

 可是又找了一圈,還是沒有武將願意領兵出戰。 

 眼看叛軍距離徐州越來越近,謝三賓心中的原則開始鬆動了。 

 他不能敗,因為那會死的很慘。 

 所以他只能勝。 

 無論用什麼方法,只要能打勝仗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