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5章(第3頁)
萬曆八年中進士。
萬曆二十年在永平練兵並負責屯田、馬政事務。
三年後出任遼東監軍,與時任遼東總兵董一元打的遼東蒙古人抬不起頭來。
第二年又因屯田有功而被升職。
萬曆二十五年擔任右僉都御史,奔赴朝鮮負責援朝軍務。
次年正月,他指揮的明軍在蔚山之戰中“未盡全功”。
楊鎬因為指揮不當和隱瞞軍情被罷職。
萬曆三十八年楊鎬擔任遼東巡撫,不久再次卸任。
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正式造反。
朝廷覺得楊鎬熟悉遼東軍務,讓他擔任遼東經略負責平叛。
他兵分四路進攻赫圖阿拉,結果努爾哈赤逐一擊退,最終兵敗。
明知建奴不好對付,楊鎬為什麼沒有集中主力進攻,而是選擇了分兵?
並非楊鎬無才,主要是當時大部分人都覺得分兵合圍是最佳方案。
在戰前的討論會上,包括遼東經略楊鎬,總兵杜松,總兵李如柏,總兵劉綎等人都同意了分兵合圍的方案。
畢竟二十年前的播州之役,明軍就是用分兵合圍的方法擊敗了土司楊應龍。
只有馬林認為應該應該集中兵力從一路進攻。
這些人除了李如柏賦閒在家二十多年外,其他人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
不會犯戰略錯誤。
選擇分兵還有另一個原因。
赫圖阿拉坐落在群山之中。
那裡地勢高,周圍地勢低。
無論從哪一路進兵,都是仰攻。
同時會面臨道路狹窄,山路難行的問題。
縱有百萬大軍,也無法在正面全部展開。
先鋒部隊一旦受阻,雙方就會形成僵持的局面。
到時候前面的部隊沒法退,後面的部隊上不來。
白白浪費兵力的優勢,還有時間和糧草。
當時的大明先後經歷了萬曆三大徵以及持續了四十多年的明緬戰爭。
國庫空虛,財政匱乏。
朝廷上下都要求速戰速決,不能僵持。
所以楊鎬選擇了分兵。
三十多年過去了,明軍再次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是分兵合圍?
還是集中主力一路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