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1章

 南山山腳下。

 數萬明軍排成一字長蛇陣對面的八旗兵發起了進攻。

 八旗兵分成三路應對。

 第一路精銳步兵佔據南山的制高點,居高臨下防守。

 其餘兩路精銳騎兵則守住南山東西兩側的山腳,防止明軍切斷山上守軍下山的道路。

 一旦下山的道路被切斷,山上的守軍將無法獲得補給。

 糧草之類的倒還好說,可以提前大量囤積。

 最麻煩的是水。

 南山地勢不高且沒有水源。

 山的北面雖然就有一條可以取水的小淩河,然而去往北面的山路蜿蜒曲折,地勢高低起伏,拉水的馬車和牛車根本無法通過。

 僅憑人力運水根本無法滿足大軍的用水需求。

 王永吉騎在馬上,用千里眼觀察了一會後目視北方:“傳令,進攻!”

 轟!

 中軍號炮漆黑的炮口噴出一道紅色的火舌。

 嘩啦!嗚!

 中軍令旗揮舞的同時,號角聲一併響起。

 萬餘明軍組成第一梯隊,朝南山發起了進攻。

 在距離南山一里時,山上的守軍點燃了火炮的引信。

 轟隆聲中,數十枚大號實心炮彈砸嚮明軍。

 在當時。

 無論是紅夷大炮還是其他火炮,嚴格意義上都是滑膛炮。

 而發射實心彈的滑膛炮殺傷力主要靠跳彈。

 炮彈發射出去後與地面接觸後會被彈起來,向遠處繼續飛行,然後再次落地,如此循環數次,直到耗盡炮彈的動能或者遇到障礙物停止。

 又叫打水漂。

 炮彈“打水漂”和石頭子打水漂一樣,接觸角度不能太大。

 否則會直接砸入水中/土裡。

 所以這就要求架炮的地點距離地面不能太高,否則炮彈會直接砸在地面,無法形成彈跳。

 其次地面不能太軟。

 地面越軟,炮彈與地面接觸時被吸收的動能就越多,彈跳的次數也就越少。

 十九世紀初期拿破崙兵敗滑鐵盧就有這個原因。

 當時暴雨連綿,土壤鬆軟。

 拿破崙仰仗的火炮射出的炮彈無法彈跳,威力大減。

 再加上道路泥濘援軍無法按時抵達,最終兵敗。

 此時的遼東雖然沒下雨,但濟爾哈朗卻面臨著另一個問題:入射角度。

 如果將火炮佈置在山頂,入射角度太大,導致射出的炮彈無法形成跳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