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章
在平遼總督的人選上,眾人意見不一。
兵部尚書王家彥舉薦呂大器出任。
吏部尚書邱瑜推薦袁繼鹹。
戶部尚書謝三賓覺得馬士英比較合適。
禮部尚書黃錦則認為現任薊遼總督王永吉就可以。
崇禎目光掃視一週,最後落到內閣首輔範景文身上。
“範閣老沒有要舉薦的人嗎?”崇禎問。
範景文不動聲色的回答:“朝中文武皆是賢良,無論誰擔任平遼總督,臣和內閣都會傾力支持!”
範景文的意思很明顯,他不舉薦任何人擔任平遼總督,但是誰當總督他都支持。
最先表態平遼的是他,可是他沒有舉薦任何人擔任平遼總督。
在一般人眼裡看來不合常理,可是在崇禎和滿朝大小狐狸眼裡看來非常合理。
範景文是內閣首輔,文臣之首。
官場就是戰場。
只要想給朝廷做實事,無論多麼謹慎都會犯錯。
這和做家務一樣。
刷碗的會摔碗,做飯的會糊鍋。
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範景文內閣首輔的職位和權力已經是官員可以到達的頂峰,再往上只是一些虛職,並無實權。
平遼這種大事看似是前線的戰爭,實際朝廷內部也在博弈。
前線打的是勝負。
朝廷內部爭的利益和權力。
前線最忌臨陣換將。
朝廷也一樣,如果臨時換掉首輔帶來的內部影響不比前線小。
範景文當務之急是少犯錯或者不犯錯,只有這樣才不會掉出權力中心,朝堂內部才不會亂。
其他人不同。
他們還有往上爬的空間。
平遼就是機會!
崇禎對這種政治生態瞭如指掌。
他看向司禮監掌印太監高時明:“把諸位尚書舉薦的人名都記下來,朕要好好斟酌一番。”
“是!”
接下來,眾人又商議此次平遼需要調動的兵馬數量,需要的錢糧等。
當然,這些數字只是啟動數字。
戰爭機器一旦運轉起來就無法停止,需要不停地往裡面砸錢,直到其中一方無錢可砸。
商議了許久之後,內閣首輔範景文給出三個數字:“陛下,此番出兵遼東至少需要十二萬步騎,三萬水師外加五百萬兩白銀。”
“五百萬兩銀子能花多久?”崇禎問。
“在只發兵餉和糧餉,不考慮撫卹銀的情況下,這些錢大概能夠支撐二十個月。”戶部尚書謝三賓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