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633章(第2頁)
按照騎兵的行軍速度,三到四天就能兵臨羅山縣城外。
“總兵大人,”李性忠中軍副將李順祖抱拳拱手:“末將以為應先攻李闖賊,再攻獻賊。”
“說說理由!”李性忠拍著李順祖的肩膀說道。
李順祖是李世忠的長子,李世忠則是李性忠的親大哥。
按照輩分來講,李性忠是李順祖的親叔叔。
李順祖是李家第四代人物的代表,所以李性忠對他寄予了很高的希望。
“原因有二!”李順祖指著地圖說道:“首先,阜陽距離羅山縣的獻賊三百里,距離汝南的李闖賊只有二百多里,從兵法上講,不應該舍近擊遠!”
“其次,羅山縣一帶都是泥濘水田,不利於騎兵行動。而我軍一萬五千人都是騎兵,所以末將以為應該先向西攻打李闖賊,隨後轉向南攻打獻賊。”
李性忠沒說話,看向軍帳內的另一人:查斌勳。
查斌勳的爺爺叫查大受,最早是李成梁的家丁,後因功升為遼東副總兵與李如松一起入朝平倭。
李如松死後李氏一祖在遼東的勢力一落千丈,查大受也受到牽連。
查斌勳理所當然的也失了勢。
此次南下建功立業,李性忠首先想到的是李順祖,其次就是查斌勳。
其實還有很多將門之後在軍中服役,只是並不在遼東。
例如劉綎的長子劉俊在江西,麻貴的曾孫麻舜裳在北直隸...
查斌勳見李性忠看向他,急忙說道:“末將以為地形不是問題,根據探子李勇彙報,今年羅山縣一帶有旱情,當地並未種植多少水稻,而是種植了大量番麥(玉米)和番薯(紅薯)。”
“就算水田也不會影響騎兵行軍,因為已經到了收秋糧的時候,老百姓已將水田裡的水放幹!”
查斌勳說的很對,羅山縣一帶八月中旬(農曆)左右收秋糧,農民會在收水稻前的七天到十天左右將稻田裡的水排幹。
李性忠笑著拍了拍李順祖的肩膀:“天時地利固然重要,但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分析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