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第2頁)

 眾人一聽,覺得孔胤植的話也有道理。

 在已知必死的情況下,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將仇人拉下水一起去死。

 施邦耀犯起了難。

 他們的話好像都有道理,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何順投降?

 孔弘毅投降?

 亦或者...二人在演苦肉計?

 如果查不出真相,這件事又該如何收場?

 畢竟衍聖公府被劫掠上百萬兩銀子,不止朝廷,就連全天下的讀書人都在關注著這件事。

 必須有人承擔責任!

 又審了半個時辰,兩人還是這般說辭,施邦耀只能宣佈改日再審。

 在施邦耀說話的同時,崇禎打開房門邁步走了出來。

 如果被官員們發現他的身份,彼此都尷尬。

 離開都察院二里地後,李若璉快步走到崇禎身邊:“陛下,曲阜的事...”

 “不好辦。”崇禎說了一句其他人聽不懂,但是李若璉能聽懂的話。

 他知道眼前這位大明皇帝想對衍聖公下手,只是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機會。

 就算何順和孔胤植同時指認指使他們投降的是衍聖公,天下讀書人也不會信。

 畢竟那是他們的精神領袖!

 讀書人最容易被煽動情緒。

 尤其是那些讀了幾本書,尚且沒有被社會毒打的年輕人。他們腦袋裡裝滿了聖人之道,以為聖人的後代也像聖人一樣賢良。

 殊不知聖人的後代與常人無異,甚至禽獸不如。

 例如第六十一代衍聖公孔宏緒。

 他私設刑堂,姦汙婦女四十多人,同時身背四條人命。經三法司會審,定了個斬首。

 結果大臣們不樂意了,紛紛上書請求從輕發落。

 明憲宗迫於朝臣和天下讀書人的壓力,只是削去了孔宏毅的爵位,貶為庶民,令其弟孔弘泰承襲衍聖公爵位。

 讀書人在經歷過社會的毒打後,很快就會認清社會本來面目,同時在心裡否認聖人後代。

 但是他們不會揭破聖人後代的面紗,因為他們

要用這層面紗來毒打後來的年輕人。

 好讓他們臣服在自己腳下。

 只有這樣才能壓制住年輕人,防止他們後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