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第2頁)
“什麼罪?”
“臣有貪墨之罪!”
崇禎冷笑,“朕給過你機會!”
“請萬歲息怒!。”
“陛下!王侍郎一時糊塗,請陛下饒了他。”
“陛下息怒,王侍郎不該貪戀錢財,更不該欺騙陛下。請陛下看在為朝廷效力多年的份上饒了他吧。”
見崇禎要對王正治下手,魏藻德,張縉彥,朱純臣紛紛下跪求情。他們十分清楚如果王正治被治罪,後面倒黴的就是他們。
在他們的帶動下,半個朝堂的大臣都跪下了。
隨著求情的人越來越多,崇禎心中的憤怒也越來越難以平息。
這些書生口口聲聲為了大明,乾的事卻一心為己。
韓非子在《五蠹》中說過,破壞國家的五大蛀蟲裡,學者排第一。
學者中以儒生為最。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嗎?
不!
是雙標!
他們嘴裡喊著這些口號,乾的事卻截然相反。
因為最終解釋權在他們手中。
以袁崇煥為例,他不但取得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甚至在崇禎二年解了京師之圍。
這份天大的功勞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能封侯。
結果呢?在朝堂上受到彈劾,最終被凌遲處死。
儒家口中的仁呢?義呢?
怎麼不見他們為袁崇煥求情和稀泥?
這件事發生後,君臣之間,尤其是皇帝和武將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得不穩固。
就算袁崇煥該死,也不該那個時候死。
朝臣們都知道這個理,但就是不說,生怕自己受到牽連。
殺了他看似維護了皇權,實際絞殺的是武將們的忠心。
國家稅收靠農民,征戰沙場靠士兵。
然而。
朝堂上沒有,也不歡迎農民和士兵。
於是農民想盡辦法不再種地,士兵也不願從軍征戰。
國力開始衰退。
明朝能滅亡,一半責任是封建王朝的客觀規律在作祟。另一半責任由崇禎和這些儒生五五開!
而且。
崇禎十分清楚這些人並不是真心認錯,只是為了苟活。
想清楚這些,崇禎怒道:“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