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5章(第3頁)
王承恩不可置信的看著崇禎,感覺眼前這位皇帝的身影很是陌生。
皇爺這是要放權?
他登基以來最討厭的就是權臣。
而且。
正值內憂外患之際,此時放權會不會加劇大明朝的風險?
李邦華抬起頭,蒼老的臉頰上滿是皺紋,唯獨那眼睛炯炯有神。
他認認真真的站起身,再次跪地磕頭:“請陛下放心,臣不想當嚴嵩,只想做張江陵(張居正)。”
“好!李御史暫且退去,朕要朝會了。”
“遵旨!”李邦華退出偏殿。
等李邦華走出大殿,崇禎才從他身上收回期待的目光。
他這麼做有兩種原因。
首先,崇禎自登基以來殺了太多人,二品以上的官員就有十八人,二品以下的更是多達百餘人。
內閣更不用說,他執政十七年,換了十九任首輔(其中有兩人復任兩次)。
這裡面有權臣奸賊,也有國家棟梁;有貪腐之輩,也有克己奉公之人。
往往是新首輔還未站穩根基,便被換了。
導致政令出不了京城(出了京師也沒用,黨爭忠心已經由朝堂轉移到州府之中),國家越來越亂。
運氣好的被免職,運氣差的被處死。
有道理嗎?
沒道理!
於是官場上人人自危。
崇禎後期,東林黨已經沒了實權,朝堂上的黨爭進入到平穩階段。
矛盾去哪了了?它不會消失,只會轉移。
一部分轉移到州府,另一部分變成了君臣的矛盾。
崇禎想幹什麼,他們就反對什麼。
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價值。
重用李邦華的目的是重啟朝堂上的黨爭,把君臣的矛盾轉移成黨派矛盾。
他要借李邦華的手,搞錢,殺人!
錢從何來?
短期靠抄家,長期靠稅收。
殺誰?
內鬥的文臣,貪腐的朝臣,富可敵國的勳貴,投敵叛國的商人!
崇禎理了理情緒,吩咐道:“王承恩,召集百官朝堂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