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揚州鹽事

 審問完梅瑩雪,賈珠便把結果告知了林如海,又向林如海要了一份揚州各大鹽商的資料。

 作為巡鹽御史,這些資料自然是不缺的。

 既然要管理兩淮鹽務,瞭解對手是很有必要的。

 大乾每年的鹽引是三百萬份,每引折鹽300斤,揚州一年的鹽引就高達一百四十萬份,約佔全國的一半。

 也就是說,大乾每年的官鹽一共就9億斤,按照2億人算,每人一年才4.5斤,這是遠遠不夠的。

 按照每天攝入18克食鹽來算,正常人一年需要攝入6.5公斤,也就是13斤食鹽,官鹽遠遠滿足不了生活所需。

 食鹽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佐料,食鹽是維持人類生存所必需的。

 所以鹽稅不是一般的商品稅,可以把它看成是人丁稅,只要是人,就避免不了這種稅。

 鹽的產區就那麼幾個,普通人完全生產不了,官方可以完全控制食鹽的生產,然後再把食鹽的銷售交給鹽商。

 現在每引鹽的官方收購成本是六錢四釐,加稅銀3兩,便會銷售給各大鹽商,各大鹽商和官方再統一確定零售價。

 也就是,大乾一年的鹽稅,得銀九百萬兩,除去六大鹽運衙門官員、兵丁、護鹽的費用,每年上繳朝廷八百萬兩。

 巡鹽御史的權力就在於,給各大鹽商分配多少鹽引,確定食鹽最後的官方售價,實打實的和銀子打交道。

 另外,巡鹽御史還要負責打擊私鹽,清剿鹽梟,其中的利益往來比明面上的權力更大。

 私鹽只有生產成本,每引三兩的稅錢就是他們的利潤,簡直就是一本萬利。

 就算私鹽的售價只是官鹽的一半,也還是能賺的盆滿缽滿。

 那麼,既然官方控制了食鹽的生產,那麼私鹽是怎麼來的呢?

 一是某些鹽梟有隱秘的鹽田,或藏的很好,或官府上下都打點到位了。二是鹽戶和灶戶們監守自盜,他們做著最苦最累的活,但卻得到的最少,於是就有商人從他們手中高價購買私鹽。

 就算官方監管的再嚴,只要私鹽和官鹽的價格不一致,私鹽就永遠不會消失。

 資本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就會鋌而走險,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潤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就敢冒著上絞刑架的危險。

 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這都適用。

 換個角度來想,鹽稅不也是一樣嗎?只是搜刮的人從商人,變成了朝廷。

 鹽的事太大,賈珠管不了。別說是賈珠,隆正帝也管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