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吾 作品
第1716章 大禹治水,漢淮一家親
“諸位都看看地圖上的標識!”
崇禎指著地圖:“漢江發源於秦嶺和巴山,出了山脈之後就進入了低矮的南陽和襄陽所在的南襄盆地,
然後穿過荊州和襄陽之間的狹窄的荊襄走廊,在漢陽府的南岸嘴注入長江,這沒錯吧!”
工部幾名官員連連點頭,天下河流大致的走向、交匯等等,工部自然是有詳細記載的。
袁可立也點了點頭,他在皇帝登基後奉命去陝西賑災沿途所過且在陝西待了幾個月,自然是知曉這條發源陝西的漢江走向。
“確定了現在的漢江水道之後,我們再說來說漢江水道的形成,
《尚書·禹貢》中記載: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於大別,南入於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於海。
這個文字的記載充分說明了大禹治漢江的過程,朕差人找來了幾本諸位先看看,若是不信,也可以文淵閣和內閣大庫看看。”
話音剛落,王承恩就抱著一摞書分發給了群臣,每本書中都夾著一張書籤。
眾人三三兩兩的湊在一起,翻到書籤所在頁面,立刻就看了被紅筆標註的文字。
赫然是皇帝剛剛所念的文字內容。
群臣都是飽讀經史子集的人,一眼就看懂了其中記載的意思。
大致意思是漢江的發源地是陝西省的嶓冢山,剛出來的時候叫漾水,到了西南的時候叫做沔水,流到漢中叫漢水,再往東流就叫做滄浪之水,
見群臣看到了書的內容,崇禎繼續道:“均州城南三十里的大炮山對河溝口,俗稱禹皇廟咀,此廟是為宋朝為紀念大禹導水滄浪流域而建。
漢陽鐵門關附近有一塊禹功磯的石頭,這塊禹功磯的來歷諸位愛卿時候可以去查查元代林元所著的《大別山禹廟碑記》,裡面有這塊碑的詳細來歷。
隨後這裡修建的禹王廟,嘉靖年間又在旁邊修建了晴川閣,還建了兩塊贔屓碑,天啟年間改為禹稷行宮。
漢江兩岸有很多地方都有紀念大禹的禹王廟、雕像、石碑等等,零零碎碎估計與百餘處之多,這點諸位應當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