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3章 爭論再起,奪淮入海



    “第三次的記載就是王安石讓黃河水北流,話說宋嘉佑年間,黃河從開州決口,經恩州、冀州、青縣入渤海。

    兩年後又在大名決口,淹沒大名、聊城一帶。

    經過治理之後效果不是很明顯,有再次決堤的風險。

    熙寧二年,王安石官拜宰相,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黃河,經過勘查後發現是主流和支流的泥沙淤積導致。

    於是便派檢正中書刑房公事沈括負責黃河主河道和支流的清淤工作。

    清淤工作很順利,但隨之新來的問題是支流太多了,清理之後水流暢通,但主河道沒法容納那麼多的水。

    王安石和沈括兩人商量之後決定把幾條大大的支流給截斷讓他們改道東北直接進入渤海。

    所用的方法便是依據丘陵高低反差過大特點,將低窪處挖的更深,隨後築梯級河壩,每壩都層層矗立,相齒如階陛,讓河水在壩子的約束下蜿蜒穿行在丘陵之間,進入渤海。

    此項工程前前後後歷經十二年的時間,沈括在治理完這項工程之後的幾年後便隱居了,開始著手撰寫夢溪筆談。

    其中的地理、技術等卷的內容,都在這次治理黃河的過程中得到了論證。”

    範景文是工部尚書,水利工程又歸工部管轄,且這幾年國庫充足之後皇帝撥了數百萬兩白銀用來治河。

    這種治水典故、方法等等自然是信手拈來。

    群臣聽著範景文的描述,恍然大悟之後又滿是思索之色。

    吏部尚書房壯麗皺著眉頭道:“範尚書,您剛剛說的方法基本都是一路向著低窪之地前進,那麼長江水就能進入淮河,

    問題是這麼做一定會蜿蜒前進,搞不好要達到兩三千里,看似長了一倍,但工作量卻是大了很多倍的。

    而且一旦延長了,節約時間和成本的優勢便沒有了,這條運河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

    “房大人,賬不是這麼算的!”

    戶部尚書畢自嚴出聲了:“節約時間和成本的問題只是一方面,

    沿河出現的大城和大城帶動周邊的發展,以及河南、安徽、江蘇三省的連動,涉及到三省數千萬百姓的今後的生活,我認為還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