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吾 作品

第1711章 造反是不可能的,變水災為水利(第2頁)

    挖運河這事兒是崇禎深思熟慮的結果。

    以大明如今的技術的研究,火車什麼時候能搞出來,很難說,但至少三十年內是不可能商用的。

    其一是鐵軌,鐵軌用的是高錳鋼,這在後世也都是很難的,沒有合格的高錳鋼,普通鐵製的鋼軌用不了幾次就得換。

    其次則是軌道的鋪設需要極高的技術,首先是基礎的處理,這玩意勘測,以現在的技術實在夠嗆。

    還有所需的水泥,水泥的原材料倒是能找到,燒製環境也能達到。

    但問題是最關鍵的研磨粉末技術,熟料、輔料礦渣、生石膏的粉末都要達到微米級,這玩意他是真的一竅不通。

    想做出大批量的水泥出來,想都不要想。

    沒有足夠多的水泥,鐵軌的基礎鋪設想都不要想。

    更不用說固定鐵軌、焊接接縫等多項精度高的技術了。

    反正他是沒指望自己活著的時候能看到火車這玩意在大明境內行走了。

    大量運輸貨物的火車指望不上了,那就退而求其次,將水運搞起來了。

    中南半島已經劃入大明的布政司,那麼大明就控制了世界十大長河中的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長河了。

    這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比擬的。

    更何況還有黑龍江、珠江、雅魯藏布江等等河流,如此豐富的水資源都不利用,那真是蠢了。

    有蒸汽機在,能將河流的資源用到最大化。

    一念至此,崇禎看向群臣:“挖運河這事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統一規劃和勘測,三條運河的開挖,朕排了先後序,分別是江淮運河、平陸運河、湘桂運河,

    江淮運河的開挖難度是最小的,也是價值最大的一條,拋開讓百姓富起來的目的外,還有四大戰略意義。

    第一,長江和淮河能牽手,結束了安徽江淮之間水運必須繞道京杭大運河的歷史。

    朕算過,從淮河到長江中下游地區,走江淮運河能節省八百里左右,潁州(阜陽)到廬州(合肥)節省一千三百里、潁州至蕪湖節省八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