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金玉良言(第2頁)
因此,他和叔孫通關係很好,不足為奇。
叔孫通正好是薛城人。
這就說得通了。看來,之前那隊秦兵出現在薛城,說明扶蘇也到過薛城,然後才來到沛縣,拜訪馬維。
薛城與沛縣相距很近。叔孫通既然是薛城人,對沛縣的情況自然很瞭解,知道馬維到了沛縣,所以才會推薦扶蘇前來。
由此可見,馬維也是儒家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以致連叔孫通也會推崇他,公子扶蘇要千里迢迢前來拜師。
難怪,他能教出劉邦這樣的學生!難怪,劉邦自從拜他為師之後,就為之一變,最終成為了堂堂的漢高祖!
只是,這樣了不起的儒門人物,為什麼卻不能想叔孫通那樣,去朝廷任官,而選擇來沛縣這種小地方隱居授徒?這背後,又有什麼故事?
這點暫時還不明確。但,可以確定的是,劉季之所以能夠成為劉邦,乃至成為後來的漢高祖,原來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由於他有這麼厲害的一個老師!
相通了這一切,劉信不由得有些心神激盪。對於自己能夠搶先拜馬維為師,更是覺得振奮。
同時,也很好奇,馬維為什麼願意收素不相識的自己為徒,卻居然會拒絕公子扶蘇拜師?難道就是因為他選擇隱居,淡泊名利,刻意疏遠權貴?
卻聽馬維對扶蘇說道:“非也!非也!老朽既不敢懷疑公子的資質,更不曾懷疑公子的誠意!公子聰明英勇,實在是天下一流人物,願意入我儒門,實在是我儒門之大幸!
叔孫通信中說你心向儒門,至誠至信,乃是當今世上最純粹之人,老朽亦深信不疑!”
扶蘇更加困惑,溫言道:“既然如此,先生究竟為何拒絕賜教扶蘇,收扶蘇為徒?”
馬維被他問住,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想了想,嘆口氣,道:“非也!非也!不是老朽不願收公子為徒,而是老朽不能收公子為徒!
道不同不相為謀。公子乃是天下至貴之人,老朽偏偏厭倦世事,只願蝸居在這偏遠鄉里,隱居避世,富貴於我何加焉!
且老朽雖然年長於叔孫通,但若要說學問,自問未必就比他精深。公子一心向往儒門、渴求鑽研儒學,那還是求教於叔孫通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