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老子當太監了?(第2頁)
按照太子的指示,他應該要著力於改進明軍的火器製造。但這裡顯然沒有工匠,也沒有工場,紙上談兵是不可能成功的。
趙輝便問道:“咱們的火器工場在哪兒?”
有人答道:“在江寧縣蔡家苑。”
word天。
江寧縣是附郭縣,蔡家苑在南京內城的南面,敢情是白跑了一趟皇城。
於是趙輝又改道去江寧縣。
趙輝去了在蔡家苑的火器工場,經過了幾日的考察後,終於得出結論——明軍火器發展緩慢,不是沒有理由的,實在是制度太僵化了。
兵仗局的工匠有輪班工匠、住坐工匠等,輪班工匠就是各地匠籍的百姓需要輪班到京師來服役,注意是服役,沒有工資!平日裡只會發口糧。
輪班期限從兩年到四年都有,一般根據離京師遠近來確定期限。
更苛刻的是,哪怕你是海南島的工匠,你去南京上班,來回路費都得自已承擔。
住坐工匠是隸籍京師的工匠,一般是開國初被老朱遷到南京的。所以是有了南京戶口的固定工匠。
他們一個月要給老朱家幹十天活,同樣只有口糧沒有工資,剩餘二十天官府沒有安排別的活的話,就可以自已去種地或接私活。
兵仗局的住坐工匠只有數百人,剩餘的都靠輪班工匠充數。
而一人為匠籍,子子孫孫永遠都是匠籍,都得服役。
這種束縛人身的生產方式,軍器技術能快速發展就奇了怪了。
趙輝又隨機挑選了幾個工匠問話。
“你們一人每月能造幾桿火銃?”
工匠們回答不一,不過一般是十天造一杆,一個月三杆這樣子。
趙輝又瞭解了他們的生產流程。
原來,所謂的工場也只是形式上的,工匠們還是自已做自已的,一個人一杆槍,從頭做到尾。
那這樣的生產形式自然也是比較低效的。
趙輝又仔細研究了下剛剛造好的一杆火銃。
趙輝笑問這杆火銃的造匠,“這個火銃,發多少銃能不炸膛?”
工匠以為是在責難他,忙跪地磕頭如搗蒜。
“大老爺,冤枉啊。這鐵料都是工部供應的,小的只負責打造,什麼時候炸膛只有天知道。有的銃,打幾十發都不炸,有的打一二發就炸了,作不得數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