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收復大沽炮臺
清咸豐八年(1858年),僧格林沁作為欽差大臣鎮守大沽口,對炮臺進行全面整修,共建炮臺5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別以“威”、“震”、“海”、“門”、“高”五字命名,五座炮臺,寓意威武鎮守海門高地。每座炮臺高十到十七米,底座周長182到224米。炮臺採用上磚、下石、三合土、糯米等篡築而成。這就是當初被寄予厚望的大沽炮臺,不過在之後的幾次實戰中,大沽炮臺面對八國聯軍的進攻卻表現得有些失望。
而此次李海洋選擇的進攻路線,跟八國聯軍當初進攻大沽炮臺選擇的路線如出一轍,可以說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只不過這次攻守伊形,聯軍變成了防禦的一方!
”榴彈炮排注意,裝填煙霧彈,十發急速射!“李海洋大聲下令道。
隨後在隊伍的後方,五輛155自行榴彈炮原地駐車,緩緩的抬起巨大的炮管,炮兵裝填好炮彈之後,榴彈炮轟鳴著開始震顫,向南岸“威”、“震”、“海”三座炮臺的方向開始發射炮彈!
隨著155榴彈炮的炮彈接二連三的落在大沽炮臺的陣地上,落地後釋放出濃濃的煙霧,南岸“威”、“震”、“海”三座炮臺附近頓時被濃厚的煙霧所籠罩,能見度受到極大影響!
李海洋抓住機會,命令榴彈炮群和琅琊號編隊的艦炮,加大火力對大沽口炮臺進行最後一波炮火壓制,隨後下令裝甲車隊開始行動,在五輛vt4主戰坦克的帶領下,三十輛步兵戰車緊隨其後,組成一道鋼鐵洪流向著南岸的大沽炮臺急速衝鋒!一路上步兵戰車不時的發射出大量的煙霧彈,擾亂八國聯軍的視線。
這一招果然有效,由於濃濃的煙霧,聯軍操控下的岸防炮根本鎖定不了目標,再加上主戰坦克和步兵戰車組成的裝甲部隊衝鋒時的機動性極強,岸防炮很難命中!因此短時間內,裝甲部隊就已經衝到了南岸的主炮臺附近,而距離越近,也就逼近了岸防炮大口徑主炮的的射擊死角,vt4主戰坦克得以從容的豎起炮管,對著南岸的主炮臺開始猛轟!如此近的距離,vt4主戰坦克的命中精度非常高,伴隨著120滑膛炮不斷開炮發射榴彈,南岸主炮臺上化為一片火海,遭受到突然的近距離打擊,八國聯軍士兵死傷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