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陳九 作品
第75章 十三支球隊的小組賽(第3頁)
烏拉圭傳媒普遍不滿意球隊的表現,反而對秘魯的表現表示讚賞。
在第三小組決定出線的關鍵一戰中,由東道主烏拉圭對陣首場同樣取得勝利的羅馬尼亞。
此役烏拉圭隊方顯露出奧運會冠軍的實力,憑藉著上半場攻入4球,最終以4:0輕鬆擊敗羅馬尼亞。
至此,第三小組的種子球隊烏拉圭兩戰兩勝,以小組頭名晉級半決賽。
第四組的種子球隊美國是由多名國際賽球員為骨幹組成,球隊整體實力明顯高出同組的比利時、巴拉圭一大截。
美國隊甚至被一些法國代表團成員起了“進球機器”的綽號。
他們在7月13日與比利時的揭幕戰中以3:0輕鬆獲勝,烏拉圭報紙以“美國隊的大勝震驚球壇”為標題。
而比利時傳媒則對比賽結果和裁判的判罰感到失望,並指出美國隊第二個進球越位在先。
該組的第二場賽事雖然颳起了大風,但仍無法阻止美國射手畢·帕特諾德面對巴拉圭時,完成世界盃史上首次帽子戲法。
在第一場對陣比利時就攻入一球的帕特諾德分別在上半場第10分鐘、第15分鐘以及下半場第50分鐘接連打入三球,幫助美國隊3:0完勝巴拉圭,帕特諾德也完成了世界盃史上第一個帽子戲法。
在2006年11月10日之前,國際足聯一直紀錄首次帽子戲法是由阿根廷的古拿莫·斯塔比爾完成。
但在2006年,國際足聯宣佈將美國隊球員湯姆·佛羅雷在對巴拉圭的進球改為帕特諾德取得,而因這場賽事比阿根廷的賽事早兩天舉行,意味著帕特諾德成為了首位在世界盃決賽圈上演帽子戲法的球員。
由於美國隊已兩戰兩勝提前獲小組第一,已取得了半決賽資格,最後一場賽事的勝負已變得無關痛癢,結果巴拉圭憑藉路易斯.巴爾加斯.佩納在上半場第40分鐘的進球以1:0小勝比利時。
最終,經過10天小組賽的激烈較量,阿根廷、南斯拉夫、烏拉圭、美國分獲四個小組第一名晉級半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