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www2/jsonfs/31/31982/15624519.json):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yueruzw.com/read.php on line 107
大遂武夫-第2章 引路人,封印大俠,月如中文
封印大俠 作品

第2章 引路人


  漁村名叫朱村,地處交洲最南端。

  三面臨海,背靠群山,山海之間夾著一片長滿蘆草的泥灘,方圓不過二十里地界。

  百年前四國混戰,一撮流民逃難至此,砍伐蘆草,搭建草屋,以捕魚種地為生。逐漸安頓下來,發展至今百餘戶人家。

  大遂建國後,朝廷派人沿著海岸線與群山的交界處開闢出一條官道,使朱村連通內陸。

  至此,結束了百年隔絕,百姓登籍納戶,正式歸入大遂版圖。

  兩任先帝仁德,還民休息,承平百年,日子過得還算安穩。

  李餘年是村裡土生土長的娃子,今年十歲。

  身材精瘦,個人比同齡人矮上半頭。臉龐黝黑,濃眉大眼。嫌長髮礙事,索性理了光頭。看上去憨憨的,像個小沙彌!

  他老漢兒李海是個木訥的漁民。打了半輩子光棍,年近五旬也沒娶上媳婦兒。傳聞一年在海上救了個落水的女子。女子昏迷了幾日,醒來之後稀裡糊塗地留了下來,給李老漢當了媳婦兒,頗有幾分姿色。

  村裡人笑李老漢祖墳上冒了青煙,撿著個漂亮媳婦兒!李老漢只是憨憨地笑,嘴裡唸叨著:“命好哩,命好哩。”之後一年生下了李餘年,李老漢幹活就更加賣力了,一家人生活得還算安穩。

  可惜好景不長,這便宜媳婦早年落水落下病根,得了肺癆,沒兩年就沒了。

  李老漢兒的天塌了,整日望著遠處海面發呆,借酒消愁!

  一日半夜,大雨滂沱,海上風浪大作,喝完酒的李海罵著娘駕船出海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多半也是沒了。

  留下四歲的李餘年,成了孤兒。

  李餘年是個犟種,每日去碼頭望著海面等他爹回來,誰來勸都不好使。

  一連三日,終是餓暈在碼頭。

  鄰家劉嬸心善,抹著淚將他揹回家,養了十數日才撿回一條小命。

  下地後,小余年給劉嬸跪地磕頭,壓抑已久的情緒終於失控,嚎啕大哭,鼻涕眼淚流了一地。

  劉嬸陪著眼淚說道:“以後有咱一口吃的就餓不著你。”算是認下了這半個兒子。

  劉嬸是個寡婦,丈夫老劉和李海一樣是漁民。去年出海碰上急浪,捨不得丟棄漁網,跑得慢了些,被海浪捲走了。

  靠海吃海,最後死在海上,幾輩人都是這麼過來的。劉嬸倒沒怎麼怨天尤人。

  望著即將成年的大兒子劉程,下定決心,再不讓他出海。於是拿出大半生積蓄,求爺爺告奶奶的送他去鎮上給人當了木工學徒。

  家裡還有個遺腹子小閨女,名叫二丫,蹣跚學步的年紀。長得白白嫩嫩,細眉大眼長睫毛,粉雕玉琢似的,十分討喜。

  正是李餘年當日捨命救下的小女孩!

  老劉沒了之後,劉嬸在村郊開墾了幾畝田地,賣菜為生。

  李餘年時常揹著二丫,跟著劉嬸在田間地頭幫著幹些零散的農活。

  菜熟時,劉嬸天不亮就要推著車,去十幾裡外的鎮上賣菜。

  照顧二丫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了李餘年身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李餘年年紀雖小,各種家務零活早就純熟。

  趕上逢年過節,劉程從鎮上回來探親,一家四口聚在一起。雖不富裕,能夠相依為命,也算得上一件幸事了。

  李餘年醒來已是三天後了,發現自己躺在村頭的糧倉裡。

  說是糧倉其實沒有半粒米,是一個按朝廷要求建的戰時備用倉庫,平時堆放著一些閒置的農具和乾柴。

  此時清理出來給一些無家可住的村民作為臨時居所。

  李餘年暗自審視全身,額頭與臉還有些發燙,體內灼燒的疼痛感已經消失。

  起身後,走了幾步。除了有些許痠痛,並沒發現什麼問題。

  手伸進懷裡,那顆鮮紅色的晶石不見了!

  劉嬸聽著動靜從門口探頭進來,見李餘年醒了,眼淚止不住地掉了下來。

  三天裡,李餘年渾身滾燙,不停地打著擺子!

  為了救李餘年,劉嬸頭都磕破了,請來三個郎中都搖頭而去,無藥可醫!

  沒法子,劉嬸只得用冷水一遍遍地給李餘年擦身子。掰著嘴巴喂些米湯,指望這孩子命硬能扛過去。

  此時醒了,終於算是過了這一關,劉嬸抱著李雲年大哭一場。

  幾日後,朱村來了好些官老爺,帶刀的鐵甲侍衛魚貫而入,把村子圍了個水洩不通。

  幾個頭戴冠巾,身著白衣,術士模樣的年輕人手持羅盤四散開去,邊走邊看,不曉得在測算著什麼。

  村民全部被集中在村東頭的曬穀場,幾個著黑衣幹事模樣的人不厭其煩地問詢著每一個村民,每句回答都由旁邊的小吏記錄在案。

  李餘年哪見過這陣仗,縮在劉嬸身後,捏著劉嬸的衣角,只敢低頭看著自己的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