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農村廟會(第2頁)
餘良看著她茫然無解的樣子,撲哧一聲笑了,隨後做了一個嘔吐的動作。
“你真壞,你真壞,我看見你更想吐。”李夢然這才恍然大悟,一邊嬉笑著一邊用拳頭捶打著餘良。
“輕點兒輕點兒,把我打壞了,看誰娶你?”餘良一邊躲閃,一邊和她繼續開著玩笑。
“打你活該,打你活該。”李夢然雖然嘴裡這麼說,但打在餘良身上的拳頭卻不知不覺的停了下來。
兩個人說笑著,不一會兒就來到了村口。
村口廟會上人群川流不息,熙熙攘攘,非常熱鬧。
廟會源於集市,又稱“廟市”。相傳神農時代“日中為市”,互通有無。後來,農業、手工業有了發展,商業隨之繁榮,出現了固定的交易場所。到了南北朝時,崇尚佛法,大興廟宇,於是菩薩誕辰、佛像開光之類的盛會應運而生,商販們見焚香拜佛者甚眾,便到廟外擺攤,兜售生意,逐漸發展成了定期的活動。早期的廟會,僅是一種較為隆重的祭祀活動,後來在保持祭祀的同時,融入了集市交易,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改革開放後,廟會和集市相互融合,其宗教祭祀內容更加淡化,出現了集祭祀、娛樂、貿易於一體的空前繁榮景象。
劉家溝的廟會,雖然說是一天,但往往不只一天,而是提早一天或兩天就開始營造氛圍,有的商販、戲班子或歌舞團,甚至提前幾天就趕來安營紮寨。廟會上,商賈小販雲集、貨物琳琅滿目,歌舞團、戲班子、馬戲團爭相獻藝,鄉村百姓或全家為伴、或同齡相約、或情侶相伴,紛至沓來。很多經營特色風味小吃的,多數都是些“浮攤”,有的支個布棚,亮出字號,裡面擺了條案、長凳,有的則乾脆將擔子或手推車往廟會上一停,任人圍攏,站立而食,滿足著人們的口福。
兩個人在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滿目的商品中穿行,不時停下腳步,看一看,摸一摸,問問價格。
走著走著,餘良在一個地攤前停了下來,這是一個賣吊墜的。餘良蹲下身子,開始左挑右選起來,終於挑中了一件精美的玉佛吊墜。
“老闆,這個多少錢?”餘良問道。
“十元錢,小本生意,不還價的。”老闆不願打嘴官司,直接報出了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