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隱者 作品

第18章 陽山異聞

在很久很久以前,歲月的長河靜靜流淌,在大地的懷抱中有一個名叫清平的小村莊。這個村莊宛如一顆碧綠的明珠,被青山綠水環繞,村莊裡的人們世代以農耕為生,遵循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活節奏,過著平靜而安寧的生活。

 這一年,陽光灑落在清平村的每一個角落,也迎來了一個陌生卻又令人驚喜的訪客。一個名叫林風的年輕書生揹著簡單的行囊出現在村莊的小路上。林風身姿挺拔,面容清秀,透著一股儒雅的氣質,他才華橫溢,心懷大志,那明亮的眼眸中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他遊歷四方,一路尋覓著一處寧靜之所,以便能專心攻讀詩書,為來年的科舉考試做充分的準備。

 當林風踏入清平村的那一刻,他便被這裡的寧靜祥和所吸引。村裡的空氣瀰漫著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香氣,村民們憨厚朴實的笑容也讓他感到無比溫暖。於是,他決定在此暫居一段時間。林風住在村東頭的一間小屋裡,屋子雖然簡陋,但卻十分整潔。屋內一張破舊的木桌,一把椅子,還有一張窄小的床,這便是他的全部生活空間。每日清晨,陽光透過窗戶的縫隙灑在桌上的書卷上時,林風就已經開始刻苦讀書。他時而低聲誦讀,那抑揚頓挫的聲音彷彿是與古代聖賢的對話;時而眉頭緊鎖,沉浸在書裡的哲學思考之中。

 村民們對這個彬彬有禮的書生很是喜歡,他們從心底裡敬重這個有學問的年輕人。時常會有村民,尤其是那些善良的婦女和孩子,在自家收穫的時候,給他送來一些自家種的蔬菜和水果。那新鮮的黃瓜帶著清晨的露珠,紅紅的蘋果散發著誘人的香氣,這些飽含著村民質樸情感的禮物,讓林風在這個陌生的地方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一天,林風讀書讀得有些疲憊,整日沉浸在書海之中,眼睛也變得酸澀起來。他決定出門走走,放鬆一下心情。他沿著村莊的小路一直走,小路兩旁是齊腰高的野草,點綴著星星點點的野花。微風拂過,花草輕輕搖曳,像是在向他招手。不知不覺間,他來到了村外的一座小山腳下。這座小山並不高大,卻十分寧靜。聽村民們說,這座山名叫鮮山,再往西三百里還有一座陽山,山上怪石嶙峋,寸草不生,還有一種神秘的怪物叫化蛇。林風聽著這些傳說,心中充滿了好奇,腦海裡不禁浮現出化蛇那奇特的模樣,但他也只是將其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並未放在心上。

 然而,命運的齒輪卻在這一刻開始悄然轉動,平靜的生活即將被打破。

 不久後的一個夜晚,原本寧靜的清平村突然被一陣沉悶的雷聲打破了安寧。天空像是被撕裂了一般,烏雲密佈,傾盆大雨如注而下,彷彿要將整個村莊淹沒。豆大的雨點砸在房頂上、地面上,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響。林風被窗外的雨聲驚醒,他坐起身來,聽著那呼嘯的風聲和磅礴的雨聲,心中隱隱感到一絲不安。這雨下得太過猛烈,太過突然,他的心中湧起一種不祥的預感。

 第二天清晨,雨終於停了,但村莊卻陷入了一片狼藉。林風走出家門,眼前的景象讓他大驚失色。村莊外的田地已經被洪水淹沒,原本肥沃的土地變成了一片汪洋澤國。那一片片即將成熟的莊稼,原本是村民們一年的希望,此刻都被洪水衝得東倒西歪,許多莊稼都毀於一旦。村民們紛紛聚在一起,臉上滿是愁苦的神情,老人唉聲嘆氣,婦女們眼中噙著淚花,孩子們也沒有了往日的歡笑,只是依偎在大人身邊,不知所措。

 林風看著眼前的慘狀,心中十分不忍。他深知這些莊稼對於村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那是他們生存的根本,是他們辛勤勞作一整年的收穫。他決定幫助村民們尋找洪水的源頭,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經過一番打聽,他得知洪水可能是從陽山那邊流下來的。這個消息讓林風心中一緊,陽山那座充滿神秘傳說的山,如今看來,似乎隱藏著巨大的危險。但他顧不了那麼多,不顧村民們的勸阻,毅然踏上了前往陽山的征程。

 他揹著行囊,裡面裝著一些乾糧和水,還有他那把防身用的匕首。他沿著通往陽山的小路前行,小路崎嶇不平,被雨水沖刷後更加泥濘難行。他的鞋子很快就沾滿了泥巴,每走一步都十分吃力。但林風的眼神堅定,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找到解決洪水的辦法。

 經過幾天的跋涉,林風終於來到了陽山腳下。眼前的景象讓他大吃一驚,這座山果然如村民們所說,山上滿是石頭,那些石頭奇形怪狀,有的像張牙舞爪的巨獸,有的像扭曲的人臉。山上沒有一絲生機,沒有一棵樹木,沒有一株小草,只有無盡的死寂。他沿著山澗小心翼翼地往上爬,山澗裡的水冰冷刺骨,水流湍急,發出嘩嘩的聲響,那聲音在這寂靜的山中顯得格外陰森。耳邊不時傳來奇怪的聲響,像是石頭滾落的聲音,又像是某種未知生物的低吼聲,讓他的神經時刻緊繃著。

 突然,一陣狂風呼嘯而過,林風只覺得一股強大的力量撲面而來。他抬起頭,眼前出現了一條巨大的蛇。這條蛇身形似蛇,蜿蜒曲折的身體在地上扭動著,足有數十丈長。而它的面孔卻似人,五官清晰可辨,只是那表情充滿了猙獰與兇惡。它還長著一對鳥的翅膀,巨大的翅膀展開時遮天蔽日。正是傳說中的化蛇。化蛇張開血盆大口,發出如人叱責般的鳴叫聲,那聲音如同雷鳴在耳邊炸響,震得林風的耳朵嗡嗡作響。化蛇向林風撲了過來,速度之快讓林風幾乎來不及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