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越過了 作品
第78章 相互試探(第3頁)
“卿之所言,究竟何意,孤大抵上是明白了。意思是說,林立很有可能是三方互相信任的基礎,是三根絲線連接在一起的那個結子……因此,殺了林立,便是解了這個結子,瓦解了三方之間的信任,從而阻礙海貿策的施行。是也不是?”
“殿下英明。”
“監察司的卷宗上寫著,刺殺一事是淮國公府所為……楊朔,你覺得有幾分可信?”
聽到寧王的問話,楊朔的腰又稍稍佝僂了一些。
監察司的案卷用詞從來都很有講究,儘量都是將意思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偏偏寧王又多此一問。寧王向來心思似海,一舉一動都飽含深意,必須得謹慎待之。
是寧王對監察司提上來的卷宗抱有懷疑?還是對淮國公懷有忌憚?抑或是覺得所謂的證據太過牽強?
可能三者皆有,也有可能三者皆無。楊朔只能憑藉這麼多年苦苦揣摩上意的那抹心有靈犀,慎重地道;“其實有沒有所謂的證據指向淮國公府,並不重要。從明面上看,林立無官無爵,這只是一起針對平民刺殺的普通案件,其結果並不需要宣之於眾。所以,這個刺殺案件從它開始的那一刻,它就已經結束了。無論林立是死是活,其實都與林立沒有關係了。”
“刺殺林立,是因為林立是三根線綁在一起的結。但是一旦綁在一起,我們就已經知道是哪三根線了,即便結子斷了,無非就是多花點時間,再將這三根線男外綁一個結就是了。”
“因此,刺殺只是他們表明態度的一個手段,一種方式。用的是三個身份不明的死士,身後之人早已切斷了所有的聯繫。僅憑監察司的這丁點證據,是不可能興師動眾地去問淮國公要一個結果的。可以說,他們這一著,既表明了態度,又沒有被我們抓到痛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