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 作品

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不如讀書去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悠悠我心,青青子衿。

  若是思無邪,男女情愛與山中求道何其相似。

  “先生,這場雨下得有些不一樣。”

  寧吉追上陳平安,出門的時候沒有帶傘,師兄趙樹下一般都是最早去往源頭村塾的,在那邊準備好早餐。

  沒料到會半道下雨,虧得沒跑幾步,就遇見了出門前好像就對這場大雨未卜先知的先生,真是學究天人。

  少年視線精明,炯炯有神。

  這就是最好的修道資質。

  可能就連浩然天下各國欽天監望氣士,都看不到少年眼中所見的光景。

  而在陳平安眼中,這場註定會連綿不絕下好幾日的大雨,其實每一滴雨點,都是一個蘊藉道氣的金色文字。

  既有散道,就有得道。

  但是世間,尤其是頂尖宗門的“未雨綢繆”,憑藉各種陣法、手段,“接雨”有無效果,效果如何,就目前而言,尚無驗證。

  恐怕只能等到雨停,或是雨停之後動輒數十年百餘年漫長歲月,通過各種大大小小的道法機緣,才能夠得到一種漸進式的證明。

  唯一的例外,恐怕就是那些已經觸及“天高處”瓶頸的大修士,這一小撮山巔人物,才可以得到一種相對直觀的觀道。

  相信不少深謀遠慮的人間大修士,內心深處都希冀著通過這場散道來打破飛昇境瓶頸。

  陳平安放緩腳步,將雨傘傾斜向學生,一起走向學塾那邊,笑道:“不一樣,這個說法相當不錯,很好了。”

  三教祖師散道,就此與人間作別,聯袂趕赴新天庭,與試圖重演天道、佈置人間的周密對峙,就是一場“天上”。

  所以這場雨“下”得當然會不一樣,萬年未有。

  照理來說,凡俗夫子是幾乎沒有任何感觸的,寧吉卻能夠敏銳察覺到這場滂沱大雨的異於平常,本身就是一種修道“資格”的證明,以及認可。

  寧吉有些赧顏,自己只是一個隨口胡謅的說法,不曾想竟然在先生這邊獲得口頭嘉獎。先生可不輕易夸人。

  陳平安說道:“寧吉,想不想學習仙術?”

  寧吉毫不猶豫道:“想,當然想學。”

  這些年相依為命一起逃難到玉宣國京城的爺爺,如今老人已經返回家鄉,哪怕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了,故鄉終究還是故鄉。

  寧吉就想著學有所成,可以早點獨自負笈遊學,去那邊看看爺爺。聽先生說過,陸掌教傳授了爺爺一門足可強身健體的導引術,當個長壽老人不難。其實這還是陳平安說得含蓄了,如果完全按照陸沉的說法,只要還有那個開枝散葉的心氣,枯木逢春老來得子都不難。

  在“收尾”這件事上,陳平安跟陸沉都屬於同道中人,不會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很在意好聚好散和善始善終。

  陳平安笑問道:“如果有朝一日學成了仙術,你最想做什麼事情?”

  寧吉老老實實回答道:“沒想過這個問題,先生,是不是得等我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才能學習傳說中的仙法啊?”

  聽說那些騰雲駕霧的學道之人,不管是少年道聽途說,還是書上看來的,好像上山之初,都要立下大志向,上山之後,都要付出大毅力大心血,期間還要經歷諸多困難和考驗,才有可能得道成仙。

  陳平安搖頭笑道:“只是隨口一問,跟你差不多年紀的時候,如果有人問這種問題,估計我也答不上來。”

  什麼修齊治平,三不朽,吃冷豬頭肉,什麼攜山嶽跨湖海,力挽狂瀾於既倒,聽都沒聽過,讓當年的泥瓶巷少年如何回答。

  學拳練劍,搭長生橋,求活而已。

  寧吉抬起頭,笑容燦爛道:“先生,多說說山上學問,我打小就愛聽這些,哪怕不學仙法,都覺得有意思。”

  陳平安想了想,緩緩道:“如果只說狹義上的煉氣,你不用將修行仙法看得太高遠太玄乎,簡單將其視為一門手藝活就行了,跟窯工燒瓷、農夫種田、夫子教書沒什麼本質區別,只是修道的門檻,比起市井百家工藝確實要高些,誰資質好,誰就學得快,這就叫祖師爺賞飯吃,比如古書以為諸得仙者,皆受命於道氣,是天地自然所稟,是法地財侶的大集合。只不過這種說法,難逃宿命論的窠臼,先生對此是存疑的。但若是廣義上的修道求真,門檻就高了,不得不承認,除了個人心性,得講一講老天爺是不是賞飯吃了。”

  說到這裡,陳平安從袖中摸出幾張符籙,屬於山上比較冷門生僻的“一字符”,分別用篆、隸和楷體寫了同一個字,“仙”。

  將三張符籙遞給寧吉,陳平安微笑道:“先收好。我近期會傳授給你一種劍氣十八停的吐納法門,以後你在求學和煉氣之餘,閒暇時可以悉心觀摩這個‘仙’字,偶有心得就動筆記錄下來,這不是給我給任何外人看的課業,是你寫給自己看的,用來記錄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讀書體會,別小看這一個字,就覺得不是讀書了,遠古歲月裡,那些道士和書生,好些綿延至今、香火不斷的大學問,最早都是從一二字或是某一句話而來。”

  寧吉與先生道謝,再小心翼翼收好三張符籙,放入懷中,少年摸了摸胸口,輕輕撫平,好像如此才安心。

  陳平安微笑道:“沒有幾個人敢說自己書讀完了,但是書讀通了,這種境界,你我還是可以求上一求的。”

  寧吉拍了拍心口,少年好像吃了一顆天大的定心丸,咧嘴笑道:“先生說的每一句話,我都記著呢,每天睡覺前都會仔細回想幾遍。”

  先生是一個很能將就的人,飲食住行都沒什麼要求,但是先生唯獨在讀書一事上,很講究,講究得很吶。

  比如某些被先生時常翻閱的手邊書籍,只要翻開,外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先生看了幾遍,因為第一遍批註,都是蠅頭小楷的墨字,第二遍是“硃批”,在旁白處落筆的硃紅文字就會相對隨意些,可能是行書,甚至可能是草書,第三遍看書就會用上青綠墨錠研磨蘸墨的校書文字……

  道理再簡單不過,就是一句“看書不動筆,等於白看書。”

  所以這麼個最簡單的讀書“獨門心法”,是不用陳平安如何苦口婆心講述道理給學生寧吉聽的。

  寧吉自然而然就會跟著先生有樣學樣,照搬就行了,上次在落魄山,小師兄崔東山就送給他一方葫蘆狀硯臺,作為同門同硯的贈禮,背後銘文二字,“依樣”。

  大師姐裴錢說自己不擅長讀書治學,就送給寧吉一袋子神仙錢,說以後你瞧見了心儀的書籍,至少可以不用去看價格。

  曹師兄則送給寧吉十幾本書,讓寧吉先看哪幾本再看哪幾本,為何看如何看,曹晴朗都說得很細緻。

  這可能是文聖一脈的老傳統了,同門見面,是從來不喜歡談各自境界修為的,更多還是在求學一事上邊下功夫。

  陳平安笑道:“下次再去落魄山,還會緊張嗎?”

  寧吉說道:“肯定還會緊張,但是不會那麼緊張了。”

  陳平安點頭道:“先生可以教你一個我自己琢磨出來的訣竅。為人處世,事上勿傷大雅,待人接物,話上無傷大雅。”

  寧吉眼睛一亮,“好記好學!”

  陳平安笑道:“好記是好記,未必好學。”

  人生在世,奔波勞碌,對陳平安來說就是一場場……偷拳。知不足,見賢思齊,見好就收。

  等到哪天“無拳可偷”了,大概就算真正躋身了“我已經是宗師”的境界。

  寧吉說道:“我就是學個皮毛,與先生說的‘學好’,差了十萬八千里呢。”

  陳平安再次伸出手在雨傘外,那些金色文字的雨點,打在手心上邊,陳平安發現還是接不住,其中文字道韻會自行流散,若是長久以往,保持這個姿勢,還有點燙手。陳平安剛才還嘗試著將這些黃豆大小的雨點,納入人身小天地的光陰長河當中,結果發現同樣留不住那些金色文字,強行為之,成篇文字是可以蓄水成池塘,可惜那些金色道氣還是會消逝不見,仍是剩下死水一潭。

  不是陳平安自負,當他無法以本命飛劍和術法手段留住道韻,這就意味著很多的飛昇境修士都是一般處境,這也正常,或者說這才是符合三教祖師身份的散道方式,山巔修士試圖以氣力解題是痴心妄想,估計正確答案還是道心道力,內心是否真正認可三教學問根祇,才有機會接受這份大道饋贈。

  寧吉也有樣學樣,伸手去接雨水,雨點噼裡啪啦敲打在掌心,打得少年生疼,好大雨,少年呲牙咧嘴就要收回手。

  陳平安神色微變,將傾斜向少年的雨傘重新擺正,拍了拍少年的肩膀,笑道:“寧吉,我估計這場雨要下很久,你自己跑回住處去拿把傘,我在這裡等你好了。不著急趕路,記得換一身衣衫。”

  寧吉本就有這麼個打算,離著村塾還有一段路程,總不能先生為了照顧自己,就讓雨水打溼先生的肩頭。

  少年二話不說就原路折返,飛奔在大雨中,腳步輕快身形矯健,每一次呼吸,少年頭頂便有一陣白霧升騰。

  陳平安站在原地,很快就看到換了衣服再跑回的少年身影,寧吉手裡撐傘,腋下還夾著一把油紙傘,是給趙師兄的。

  多大的幸運,才能夠與這些學生、徒弟們相逢於彼時與此刻。

  寧吉一路小跑到陳平安身邊,壯起膽子問道:“能不能問先生一個問題。”

  陳平安笑道:“這有什麼能不能的,只管問。”

  寧吉好奇問道:“先生想要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啊?”

  陳平安伸手摸了摸少年的腦袋,給了一個不是答案的答案,“若問先生去何之,學生行到即自知。”

  寧吉佩服不已,“又記住了一句可以當那座右銘的金玉良言,果然先生學問還是大。”

  陳平安輕輕一拍少年腦袋,氣笑道:“以後多找曹晴朗聊學問,少跟崔東山扯閒天。”

  寧吉小聲說道:“小師兄其實學問也蠻大的,好些勸勉我虛心求學的道理,都說得特別好。”

  陳平安隨口問道:“比如?”

  寧吉說道:“比如小師兄問我一個人明察秋毫,不見輿薪,可乎?我當然一知半解,不敢胡說八道了,小師兄就自問自答,幫我解惑了,先說了句‘贈君一法決狐疑’,再讓我務必珍惜每天與先生朝夕相處的寶貴機會,多看多聽多學,書裡書外學到三四成功夫,就足夠讓我受益終身了。”

  陳平安無奈道:“你真信了?”

  寧吉疑惑道:“信啊,為何不信,豈敢不信,只說上次看著先生在桌上如何給河神老爺勸酒,我事後就越琢磨越覺得有學問。”

  陳平安笑呵呵道:“真是舉了個好例子。”

  寧吉確實想著跟先生多聊幾句,又問道:“除了遠景,先生近期在研究什麼學問呢?”

  陳平安說道:“在想著一場對弈,對方在棋盤上最少下出幾手就可以判定輸贏。再就是思考所有的人性,是否同源不同流。”

  寧吉哇了一聲,驚歎不已,這可就學不來了。

  走在溪畔小路上,路過老樹,樹葉疊碧,風雨聲聲在枝頭,同一條溪澗流水,群山留不住,平常只是潺潺,替人嗚咽,暴雨時節如高語。先生與學生一起撐傘緩步,臨近學塾,寧吉突然輕聲說道:“先生。”

  陳平安打趣道:“怎麼,才情翻湧,要吟詩一首?”

  少年本來是想問先生為何願意在此鄉野停步教書,被先生這麼一打岔,就不想問了。

  陳平安一本正經說道:“我們文聖一脈,是得出個狀元了。”

  寧吉頓時搖頭如撥浪鼓,“不敢想不敢想。”

  陳平安笑道:“可以想可以想。”

  離著學塾上課約莫還有一刻鐘,陳平安收起雨傘站在簷下,風雨茫茫,天地晦暗,遠遠看著那曬穀場邊緣的石刻日晷。

  差不多是該見一見那頭真正的心魔了。

  能不能重返玉璞境再觸及瓶頸,還得看這頭鬼鬼祟祟隱藏極好的心魔到底是怎麼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