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章 0890【我劉延年必為研究荀子的當世(第2頁)
一個個士子買到新書,都喜滋滋結伴離去。
劉延年感覺有些離譜,怎這麼多喜歡《荀子的?
但轉念一想,自己也是來買《荀子。
他扭頭看向遠處巍峨皇城。
唉,皇權啊!
荀子歷來不討喜,很少有人去作註解。
目前只有一本《荀子注,是唐代楊倞在劉向基礎上重新整理編注的。
這本書頗有錯漏,都不說文章含義了,就連字義註解都問題多多。
比如“非能水也,而絕江河”,這裡的“絕”應該解釋為“橫渡”,《說文解字裡寫得明明白白。但楊倞沒有仔細研究,直接註解為過河的“過”。
僅在《勸學篇,類似錯誤就有好幾處。
朱銘下令禮部重新註解,定名為《荀子正義。
朝廷大儒們註解了一遍,朱銘又親自進行改正。在某些地方,用自己的理解進行註釋,完美體現什麼叫“六經注我”。
抱著新鮮出爐的《荀子正義,劉延年在客棧裡仔細起來。
第一章《勸學,劉延年還是很喜歡的。
第二章《修身,劉延年仔細讀下來,發現居然句句在理,以前怎麼就沒發現呢?
第三章《不苟,劉延年突然坐直,他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
荀子說:君子治理有秩序的國家,不治理混亂的國家,因為混亂的國家已經違背禮義。那國家混亂就不去治理嗎?答曰:不要在混亂的基礎上去治理,而是直接根除掉混亂源頭,讓國家重新變得有禮義秩序。 劉延年回憶起前宋末年,那種混亂確實難以治理。
從范仲淹,到王安石,再到蔡京,都是在混亂的基礎上治理混亂。他們無法根除混亂源頭,因此必定失敗,而大明天子卻是推倒了重新來過。
讀著讀著,劉延年又皺起眉頭。
儒家都說“法先王”,荀子卻說“法后王”,劉延年認為捨本逐末了。
“法后王”被理解成周文王、周武王,那是清代才牽強附會出的東西,章太炎甚至認為后王是在說孔子。
從司馬遷一直到明末清初,“法后王”都是理解為學習近世君王。
近世君王有啥好學習的?
再仔細看註解,劉延年又開始點頭讚許。
因為他發現這裡的註解,跟前面兩段的註解,都是朱銘親自動筆,直接標註有前綴“大明天子曰”!
朱銘特別註解強調,《荀子原文是“審”后王之道,不是司馬遷說的“法”后王之道。
這一段的理解是,審視探究歷代君王,尤其是近世君王的得失,再去對照上古先王的做法。總結歸納正確和錯誤,弘揚正確的做法,摒棄錯誤的做法。
“妙哉!”
劉延年忍不住拍手讚歎:“陛下果然是當世大儒,這樣註解就暗合孟子之義了。原來孟子與荀子,雖說法不同,卻異曲同工。”
天色漸暗,劉延年挑燈夜讀。
剛開始還是看不慣性惡與禮偽,但他發現除此之外,《荀子的其他道理都說得通。
而且,說得非常好!
媽的,以前咋就沒發現呢?
難道人性真就本惡,禮真是聖人作的而非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