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作品

0496【新朝問題】(第3頁)

  朱國祥道:“今後實行閣部制,還是實行省部制?”

  “集權是大趨勢。”朱銘說道。

  唐代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書省擬旨,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看似制度嚴謹,實則效率低下,且中書省和門下省依託皇權,很快就將尚書省邊緣化。

  到了宋代,整體趨勢是三省合一。

  宋代雖然保留三省,但權力已經虛化,六部也權力減弱,大權掌握在宰相和中書門下省的中書五房手中。

  熙寧末年,宋神宗沒有徵詢王安石意見,就自己下令進行官職改革。把大宋的中書門下制,改回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行政效率變得更低,但裁撤了一些冗官和衙門,每年能夠節省兩萬貫開支。

  這個改革,在元豐年間制度化,因此又叫“元豐改制”。

  宰相權力就此被削弱,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如果沒有元豐改制,宋徽宗還真不能肆意妄為。因為身為宰相的蔡京可以不用那麼討好皇帝,就能依託中書門下制掌控大權,而宰相大權又被其他機構給制約。

  以上這些只是大致情況,實際更加複雜。

  比如六部就一度侵奪三省大權,是皇帝出手給按下去的。樞密院也曾經能壓制宰相,在不斷的權力交鋒中逐漸衰落。

  究其根本,無非吏權、財權、事權的爭奪而已,更深層次則是皇權與相權的對抗。

  宋代的冗官根源在於分權制衡,設參知政事分走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院分走宰相的軍事權,設三司使分走宰相的財政權。

  分來分去改來改去,結果在元豐改制之後,形成一個畸形的四不像怪物,集唐宋兩代的各種弊政於一體。

  好的沒有,壞的全要!

  朱銘說:“內閣制在明代是反覆磨合出來的,屬於一種妥協式集權制度,太監掌控的司禮監具有關鍵作用。你也不想重用太監吧?”

  “當然不想。”朱國祥說。

  朱銘笑道:“但發展到一定階段,今後的皇帝肯定重用太監。宋代的皇帝,最初是提拔翰林學士,用文官來壓制宰相和六部。並且牢牢掌控御史臺,御史只能由皇帝親自任命。但最後發現,翰林學士和御史靠不住,他們會跟宰相、尚書眉來眼去。於是,太監不斷被啟用,到宋徽宗時出現這麼多大太監。”

  朱國祥無奈道:“沒有什麼一勞永逸的完美製度,政治這種事情,一抓就死,一放就亂。別說偌大一個國家,就算以前我做副院長,學校裡還不是烏煙瘴氣的。百年之後的事情,別想那麼多,後人自會去調整。實在調不過來,那就等著亡國唄。我們現在設計的制度,儘量靠譜就行。在大方向上,要有利於促進科學和生產力發展。”

  “是這麼個說法。”朱銘表示同意。

  (本章完)